识友之道

作者: 赵倡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孔子把朋友分为益友和损友。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是可以交的“益友”,谄媚逢迎的人、阳奉阴违的人、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以交的“损友”。

孔子虽然把朋友分了类,但没具体说如何识别“益友”与“损友”。那么,到底有没有识友之道,让自己结“益友”,远“损友”呢?思之再三,我觉得战国时期的魏国大臣李克教给魏文侯的识相之道可以搬来照用。

魏文侯是魏国的开国之君,他励精图治,礼贤下士,把魏国的国力带到巅峰,以至于连强大的秦国也不敢向东侵犯魏国。

这一年,魏国国相空缺,候选人有两个,分别是魏成子和翟璜。该选谁呢?魏文侯很纠结,于是决定请教李克。

魏文侯客气地对李克说:“先生曾经教我‘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现在我在选相上遇到了难题,不知该选魏成子,还是该选翟璜。”

李克说出选国相的标准:“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这段话的意思是,国君之所以在选相上作难,是因为没有留心考察他们。要考察一个人是不是适合做国相,就要看他平时和哪些人亲近交往,富裕时把钱财花到了什么地方,显达时亲近推举的是什么人,困厄时看他有没有胡作非为,贫苦时看他是不是什么钱都想捞。只要通过这五个方面的考察,国君不用问我,就自己能确定由谁来做国相了。

听完李克的话,魏文侯心中立马有了国相的人选,对李克说:“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

对于魏文侯召李克进宫商议国相人选的事,大家都非常关心,志在必得的翟璜更是如此,一见李克就问他推荐了谁当国相。李克告诉翟璜,是魏成子当了国相。翟璜立马变了脸,质问李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以后,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你竟然不推荐我?”

面对愤怒的翟璜,李克反问道:“难道您向君主推荐我,是为了结党营私吗?”翟璜不再吭声。紧接着,李克解释道:“根据我提议的五条标准,我就知道是魏成子要做国相。因为根据这五条标准,你比不上魏成子。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他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君主把他们都奉为老师。而您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

听完李克的述说,翟璜心服口服,赶快道歉:“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以李克的五条选相标准,不但魏文侯选到了良相,而且让翟璜心服口服。由此可知,这五条选相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虽然孔子给朋友分了类,李克又告诉了我们辨别“益友”与“损友”的方法,但要想真的分清“益友”与“损友”并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损友”的招数太具有迷惑性,另一方面是人天生都爱听好话,“损友”的招数稍一施展,不少人便失去了判断能力。

上一篇: 美人脸上的虫语
下一篇: 参商不相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