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异向交往的小学英语课堂样态

作者: 洪志琴

【摘 要】异向交往的英语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行动起来,深度介入。异向交往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独特的逻辑思维,真正让学生成为交往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 异向交往 课堂交流

日本哲学家垘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中划分了四种交往类型,分别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和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教学中的交往是动态的、生成的,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异向交往的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行动起来,深度介入。异向交往的起点是探究每个学生独特的逻辑思维,学生是交往主体,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小学英语课堂中异向交往的特征

异向交往符合学生的心理和需求,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学生自主参与并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形成课堂的交流,实现有效交往。异向交往的英语课堂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是教师创设讨论性情境,引发学生的交往行为。其二是异向交往的课堂寻求一种求异思维,学生思维各有不同。其三是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观点,各自保持自己的见解。其四是学生在学习深度上存疑,以进一步进行思考,进行更高阶的思维,为更深的探究提供可能。

二、小学英语课堂中异向交往的价值意蕴

异向交往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率高,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朗读词句,分享对文本的理解,提出质疑。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为了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学生会提前做准备,发现问题,和伙伴讨论。学生在理解、记忆和掌握课堂内容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

(一)异向交往的英语课堂让学生相互启发

在教授Checkout time板块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组织词句过关、复述课文、续编故事等活动,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复习,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有了异向交往,师生之间、教学之间的纵向联系得到充分显示,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每个学生都积极表达、积极参与。

(二)异向交往的英语课堂让学生深度思考

英语新课标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异向交往的英语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在异向交往活动中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师生在积极主动的课堂中交流思想,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使学生知识信息丰富。

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授Culture time板块时,教师设计“Read to your partner”的活动,生生互读、互教。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学习目的、动机和异向交流保证了学习行为的一致性。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增强家国情怀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异向交往的英语课堂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异向交往符合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异向交往的课堂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异向交往课堂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异向交往的课堂上,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贯穿课堂始终,为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头脑中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展现在课堂上,使整个课堂变得精彩纷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教师需要及时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来理解意境。学生的想象在脑海中变得越清晰越具体,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会变得更深刻,从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教授Sound time板块时,教师设计了“Make a new rhyme”的活动,引导学生寻找含有相同发音的单词,形成意义链、修改语法到练习说唱等。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创造性地学,积极运用英语学习策略,提升英语学习效率。

三、异向交往英语课堂的构成要素

异向交往的话语是课堂的自然流露,学生能动地参与其中,围绕问题引发不同的思考,这是课堂中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异向交往的课堂教学行为呈现为启发讨论式、答疑式和探究式等。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异向交往一般有两种话语类型,面对不同的话语,教师采取不同的策略。异向交往的英语课堂主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设计,包含五个方面的要素,即多向思维情境、异向思维工具、寻异交流分享、存疑反馈评价和高阶学习展望。

如要创设多向思维情境。教师在异向交往课程中选择的问题应以英语课程必修知识、技能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能够应对的英语学科或跨学科、跨知识领域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设置真实、有价值的问题,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且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再如,要使用异向交往的工具。教师的角色旨在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技能,为问题解决提供支持。教师通过反复提问,直到学生的知识深化。教师关注小组活动的过程,让所有成员都参与,帮助他们展开自主学习,提出解决方案并说明问题解决过程。教师帮助学生接近信息源,调节问题的难易度,使问题不会让学生感到受挫,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打造异向交往英语课堂的策略

异向交往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话语。异向交往话语是一种“反常话语”。佐藤学教授将异向交往的话语界定为学生和教师意见相左的发言。这种话语可能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何阶段,具有随机性;可能由不同的内容或学生引发,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它可能是正确的、深刻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肤浅的和模棱两可的。由于异向交往话语的不确定性,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美丽的图景。

(一)引导学生进行答非所问的异向交往

课堂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没仔细倾听教师提问,回答的内容和提问关联不大。如在教学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3 A healthy diet 的Cartoon time板块时,教师提问:“Why does Sam lose the fish?”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Because the fish is too heavy for Sam. He can’t hold onto it.”“Because the fish want to go back to the river.”教师仔细倾听前两名学生的发言。第三名学生回答:“Because the fish has super power.”教师听到学生的回答和自己心中答案不一致,没等学生说完就否定学生的话语。

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话语,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师要听学生说完,尊重学生的发言,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就算学生答非所问,教师也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和教育。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才能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

(二)启发学生进行异常思维的异向交往

异常思维的话语表现为一种新颖的思维方式、一种非常规的理解视角和一种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话语超出普通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的高品质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面对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首先要耐心地倾听,不间断地倾听,然后通过“持续的提问”将学生与教材,或师生对话联系起来,回到话语的源头,最后鼓励这样的发言。

如教学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Story time板块时,如何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在“交响乐团”式的合作学习中,触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是教师需要进一步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师将任务设计为:“When? . Who? .What: Scene 1 Beginning .Scene 2 Middle . Scene 3 Middle . Scene 4 End .”学生自主阅读,将故事分为四个部分,提炼关键词,概括故事大意。学生依据四个部分完整复述故事,师生及生生互问互答,增强对故事的深度理解。教师设计了“Think and write”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当国王意识到自己什么都没有穿之后会发生什么,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故事续编下去。教学现场摘录如下: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king/the two men/the people in the street/the little boy?(原问题:Is the king clever or foolish?)

T:Who is clever and who is foolish? Why?

S1:The king is foolish. He isn’t wearing anything.

S2:Other people are foolish.

S3:The little boy is clever. He told the truth.

S4:The two men are clever. They cheated the king.

S5:The two men are foolish. They will be punished by the king.

...

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充分展现他们有个性、有逻辑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有个别荒诞、怪异的充满想象的说法。教师努力一一回应,引发其他学生不同的想法,充分展现教学的生成性,呈现出师生异向交往活动。学生在异向交往活动中学习语言,逐步形成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的思维。

(三)鼓励学生进行“误读误解”的异向交往

课堂上经常听到误读和误解的单词,而造成学生误读和误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专注的程度、知识链的牢固性和理解力等。面对被误读误解的单词,教师通常会立即安排其他学生纠正或补充,直到某个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展示的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如在教学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的课时,教学片段如下: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S1: It is hot.

T: Yes,it is hot. I eat watermelons. What do you do on hot days? You can say,“It is hot. I ...”

Ss: ...

T: So you do a lot of things on hot days. Look!Is it hot?

S1: Yes.

T: Is it hot? Do you think so?

S2: No. It’s cold.

T: What do you do on hot days?

Ss: ...

T: I know the things you do on hot and cold days. Look! What’s the weather like?

S3: It is warm.

T: Good. Follow me, warm.

学生答错时,教师立刻安排了其他学生纠正。有效的反馈不一定是在学生发言之后作正面的点评,学生在交往中完成自我与心灵的对话也是一种方式。通过异向交往,学生利用群体的智慧来取长补短、互相鼓励、弥补不足。妥当的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纠正。在分析学生“误读和误解”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并加以解决。如果学生仍然不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

佐藤学教授曾指出,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通过这样一个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学生的高质量学习才能逐渐形成。关注误读误解的异向交往后,教师较少致力于知识的传递,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多角度研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生在异向交往活动中注意倾听、乐于交流,大胆尝试,合作互助,乐学善学,不断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能力。体会异向交往背后的思维和情感再针对性地进行深层探讨,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使教学中的交往变得丰富而深刻。

【参考文献】

[1]汤珍云.异向交往: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实践[J].教育界,2020(23).

[2]张伟超.阅读对话教学调控中的异向交往话语[J].教育评论,2010(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