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新路径探究

作者: 陆莉

【摘 要】2021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同年7月,教育部“双减”政策落地。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高度重视,反映了新时代的育人新目标。在此大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迈入新时代。文章通过学习型、参与型、互动型、协作型四大子项目的实施,从四大维度探索合作共育新思路,在家校社的互动和交流中,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家校合作 协同育人 目标归一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开始实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也对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为明晰的育人新目标。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事务,也事关公共福祉,更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如何在第一时间把国家的各项新政策、新理念传达给家长?如何推进新时代家校合作共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真正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共同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服务?

在此新时代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共育的新路径新策略,通过四大“子项目行动”,推进家校社合作共育,以期共同建立家校社合作共育的良好运行机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学习型子项目,提升家庭学习力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成长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以新父母学校为依托,引导家长紧跟时代步伐,在家庭教育中加强“五育融合”,把学生从单一追求分数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坚决抛弃以分数论优劣的“唯分数”评价观念。

(一)办好每月一期“新父母课堂”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提出学校“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邀请有关人员传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我校将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相整合,成立了由育儿专家、法律专家、优秀班主任、优秀家长、卓越校友等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每月一期“新父母课堂”以年级组为单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涵盖法律法规、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家教家风等内容丰富的主题讲座。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让家庭教育进入了“依法带娃”的新时代。学校及时组织家长观看原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先生的公益直播课,在课堂中听取专家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点,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职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应自主积极地寻找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努力做新时代智慧型父母,以良好的心态陪伴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成立“慧心家长学吧”

为调动家长们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德育部列出家长共读书单,《重新定义父母》《朗读手册》《爱的教育》等,既有家庭教育经典著作,也有亲子共读书目。班主任会在班级群中推荐书籍,发起共读活动,家长们及时在群中分享书中的育人语段或自己的学习心得。

在学校每年四月份的阅读文化节上,亲子阅读活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亲子书本剧表演、亲子朗读大会、“家庭荐书”短视频征集、别样家书展播等活动精彩纷呈被书香环绕着的家庭,读书氛围渐浓,亲子关系愈加和谐。

二、参与型子项目,提高家长参与度

一个现代化的学校,应该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是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双减”时代的到来,让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不是两条并行的直线,而是可以互相交叉融合的优美曲线,因为两者的出发点一致,目标也高度一致。学校积极创设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包括决策参与、管理参与、课程参与。

首先,成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通过家委会、家长沙龙、家长满意度调查等活动,学校和家长就“双减”、延时服务、食堂用餐等热点问题展开面对面交流和沟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制订,共建现代化学校制度;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管理优化升级。

其次,让家长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好伙伴。各班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邀请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身份的家长在每周五下午走进学生们的课堂,低年级“故事爸妈”讲述绘本故事,中高年级“神奇爸妈”讲述不同职业的工作,让学生获得职业启蒙。节假日开设“五育融合亲子居家课程”,包括亲子健身、亲子数学游戏、亲子科学DIY等。

最后,在培养未成年人的家国情怀、社会公德、法治意识等方面,家庭和学校也能携手共育。学校成立了“彩丝带志愿者工作站”,招募了一百多名家长志愿者。在学雷锋日,家长和孩子走上街头,擦洗公共自行车、捡拾烟头,为创建文明城市出一份力。在《长江保护法》实施的周年纪念日,家长带领孩子在长江边捡拾垃圾,宣传法律法规,为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出一份力。在“5·25”心理健康日,学校专职心理老师“梅子老师”组织家长和学生参观心理咨询室,并开展亲子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共同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互动型子项目,增强家校凝聚力

“双减”之下,学生在校的时间变长了,家长们尤为关心学校落实“双减”开展“延时服务”的情况。学校积极打通家校壁垒,借助多方平台,畅通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渠道,推动家校互动,推进家校互融。一方面将家长“请进来”,另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去”。

(一)家长“请进来”

学校积极打造新生命“首日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日子,举行隆重的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等仪式,给家长发邀请函,邀请家长到校参与、见证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时刻。入学礼上,家长给孩子赠送入学礼物,寄语希望和梦想;成长礼上,家长给孩子写家信,寄托美好期盼;毕业礼上,孩子给家长颁发“源源好家长”奖状,感恩父母辛劳。每年一届的“新父母亲情文化节”成为学校的传统节日,营造家校共育的浓郁氛围。

(二)教师“走出去”

学校将每月的最后一周定为家访周,实施“家访百分百”行动,实现入户家访常态化,家访覆盖率百分之百。同时,实施“沐苗关爱行动”,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如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每学期不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 “主题家访日活动”。在“少数民族家访日”活动中,由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组成的家访小组,走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家中,了解家长和学生在海的工作、生活,并给学生送去书籍等礼物。在“民族团结”主题升旗仪式上,学校维吾尔族、满族、回族学生穿上自己民族的服饰,担任升旗手,向全校同学介绍自己姓氏的由来及民族特色,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三)家校“一信牵”

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家长公开校长室所有成员的身份信息、分管工作、联系方式,并推出“校长信箱”栏目,及时公开地反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德育部、教学部、后勤部轮流给家长写月信,把教育的新理念、新政策,学校的新思路、新做法,通过公开信的形式,传送到每一位家长的手中。对于班级里的特殊学生,也鼓励班主任在孩子生日时,以亲笔信的形式,给学生送去老师最真诚的祝福和鼓励。

四、协作型子项目,发挥育人同心力

除家校合作外,学校还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加强与社区的协同合作,建立良好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共商共建文明社区、文明校园。通过拉近学校与社区、社区与居民(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携手推进育人工作。

(一)成立“家校共育”项目组

由学校校长和党支部书记任项目领衔人,分管德育副校长任项目总负责人,聘请妇联、关工委、教体局、德育名师等相关专家担任项目导师。由骨干教师担任子项目负责人,成立子项目团队,设计子项目结构化策略体系,争创项目品牌效应。项目组定期召开研讨会、推进会和展示会。

(二)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学校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配备驻校社工、法治副校长,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江海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建公园、烈士纪念馆等都成为学校的育人基地。江海博物馆到学校举行“馆藏红色文物进校园”活动。学生化身“红领巾寻访员”,打卡家乡各个博物馆,走进张謇、卞之琳等家乡名人。在社区,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争当“小小网格员”“小小志愿者”,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

家校社合作共育,有利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能帮助家庭监护人在学生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起到引导和榜样示范的作用。

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不同,最终的目标却是相同的,最终的指向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童年,为了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