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生活园特色校本融合教学研究

作者: 孙薇

【摘 要】从生活园特色校本的依据、特点与主教材的融合等方面介绍小学英语特色校本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英语学习与生活园特色校本融合下的实践探究,在场景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英语学习 特色校本 生活园 融合教学

一、小学英语生活园特色校本的依据

(一)结合学校特色文化,融英语学习于生活园

基于儿童核心素养、国家课程标准和校本文化理念,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发了“乐智生活园”特色文化课程体系,采趣园便是整个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趣园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园子里有桃树、枇杷等果树,种植了多种蔬菜,还种有南京本土特色的“七头一脑”。园子里的各个场景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笔者和学校的英语老师梳理学科教材,寻找学科内容与采趣园的融合点,将教材与自然生活、劳动生活相融合,构思出了英语学习与生活园融合的特色校本,“Happy Farm — Caiqu Garden”便诞生了。

(二)基于新课程标准,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秉持在生活园中学习英语、在劳动实践中运用英语、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生活园中的真实情境,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中。坚持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时,通过生活园的劳动实践来内化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三)采用场景式教学模式,联结学生体验与成长

为了充分发挥校园生活场景的功能,将英语课堂融入真实自然的学习生态场景中,与学生成长联结,笔者和团队开展“蓝天下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在不同的空间中“移步换景、感同身受”,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通过在园地里走动、观察和讨论,来发现和获得新知,自主实践强化学习效果。场景式的教学模式让英语学习随时发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二、小学英语生活园特色校本的特点

生活园特色校本的内容与特点不仅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结合校园生活园的场景化功能与鲜明的特点,在编排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特点着手进行:

(一)基础性

生活园特色校本的基础性体现在:立足教材,选择与教材主题契合的语篇。在编写校本时,团队成员根据译林版英语教材中不同单元的主题,尽量编写与教材文本的主题和内容相一致,与教材单元句型、词汇形成一定的联系的英文语篇,适当地扩充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在保证不断复现教材中所学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生活园特色校本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巧用场景,选择话题。立足场景,选择有趣的话题,充分利用采趣园中的现有素材,发挥场景式教学的优势,校本教材选取了蔬菜、果树、种子、劳动等有趣话题。通过编写有趣且与教材内容有所联系的英文语篇及主题进行拓展延伸教学,既能够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通用性

通用性体现在校本是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设计的,便于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团队成员在开发特色校本时,更为关注校本的实用性,旨在将生活园特色校本真真切切地应用于日常教学,以发挥校本教材的通用性。

低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是走进英语,学会认读,激发兴趣,自信表达。他们刚接触英语,语言学习主要以视、听、说为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针对以上特点,校本教材中设计“采趣园思维导图”“认识蔬菜”这两个语篇,都是以单词、句子的认读为主,以此来满足低年级段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

中年级段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是培养语感,认读过渡,夯实基础,创设情境。中年级学生处于听说模仿到认读的过渡阶段,需要对语篇进行认读和理解。针对以上特点,校本教材中设计了“走进果树”“辣椒种子的故事”这两个语篇。前者将情境设定在采趣园,以对话的形式谈论果树,满足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后者以绘本故事的形式描述辣椒种子的生长过程,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情境性,符合中年级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年级段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是发展技能,形成策略,尝试交际,衔接过渡。高年级学生处于认读到理解和读写的过渡阶段,需要更进阶且兼具趣味性、教育性和人文性的语篇材料。针对以上特点,校本教材中设计“菠菜观察记录”“蔬菜爱心义卖”这两个语篇。前者通过填写观察记录表,使学生了解菠菜生长过程;后者通过收获蔬菜,开展爱心义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目标语言的同时,还培养了丰富的情感和必要的人文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生活园特色校本的内容不仅是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顺序编排,更是按照词、句、篇的过渡与进阶设计的。由此可见,校本从形式上、篇幅上、难易度上都是逐步过渡的。

(三)适宜性

团队成员在编写生活园特色校本的内容时,既要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学情,更要兼具适宜性与实用性。“适宜性”指特色校本适用于教材,是教材的补充文本与阅读材料;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不仅基于学生,难易适中,还基于教材,贴近生活,校本教材的主题和内容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适宜性更体现在特色校本的设计模式,即认知到实践再到收获,从认识采趣园中的蔬菜、果树,到体验播种、浇水的过程,再到收获劳动成果,进行爱心义卖,享受美食等,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成性材料。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亲身体验,学思同行,让学生有感兴趣的内容可说,有切身的心得可分享。

因此,融合英语学习与生活园的特色校本,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启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小学英语生活园特色校本与主教材的融合

(一)主题语境契合下的有效融合

在开展校本教材与主教材融合教学时,要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话题,并根据单元主题,选择与主教材的话题契合度高的校本材料。

案例1: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6 In the kitchen为例,该课以“烹饪”为话题展开教学。在本单元的综合板块中,教师选取了校本教材中的采趣园思维导图作为拓展运用语篇。教师始终围绕“体验劳动”这一主题语境展开教学,学生在欣赏餐桌美食的主线中从复习、操练到拓展,各项活动始终在主题语境中展开。

主教材与校本教材的主题应该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各自分裂的,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联主教材与校本,使主题情境从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

案例2:在教学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第二课时,教师在Cartoon time板块的教学中融入了校本教材的Into the fruit tree,该课以制作沙拉为话题展开教学。为了让课内的教学板块和校本教材更加融合,教师借做沙拉这一主题不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Do you want to make a fruit salad? What fruit do you have?Do you have a banana?”顺势复习了Story time,并以问题“There are some fruit trees in the Caiqu Garden. What would you like?”“How do you make a salad?”进行了话题与语境的串联,从文本复习到新语境“在采趣园中认识果树、在班级里制作沙拉”的创设,始终围绕主题过渡。通过问题的串联,实现情境的融合,从而实施相关的教学任务。

(二)认知情感对应下的深度融合

主教材与校本认知情感的对应能形成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把握情感认知的体验点,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的角度看问题,有利于提升思维品质,实现育人价值。

案例3: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和校本教材的绘本故事A pepper seed的融合教学为例。主教材旨在鼓励学生勇于挑战、突破自我,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观,而校本教材中的故事则是围绕辣椒种子的生长过程:“A pepper seed can create the new pepper.”这一主线展开,教师抛出问题“How does the pepper grow?”“What can the pepper seed do?”引导学生思考辣椒籽虽然很不起眼,但是它却可以成为一粒大有用处的种子,可以孕育新的生命。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度思考,挖掘故事的深层次意义,同时获得“Everyone has his gift.”的情感认知体验,最终实现情感态度的升华。

四、英语学习与生活园特色校本融合的实践应用

教师将课堂学习搬到了乐智生活园中的各个板块,借助生活园的场景与实物进行情景式教学,再结合学过的语言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蔬菜,学会描述植物,小组合作创编对话,介绍食物的制作过程,场景式教学让学习变得更加真实、有趣。

(一)英语学习与采趣园的融合

教师将课堂学习搬到了乐智生活园之一的采趣园,借助采趣园的蔬菜进行实物教学,再结合学过的句型,引导学生介绍食物的制作过程,通过场景式教学让学习变得更加真实、有趣。

教师充分利用采趣园中的蔬菜来了解、学习蔬菜的英文名称,在此基础上补充拓展“Its leaves are... It has ... flowers.”等相关的句型,让学生在菜地里边观察边描述蔬菜的特征。再结合五年级上册 Unit 6 In the kitchen的内容,讨论蔬菜可以做成哪些菜品,了解Chinese food并让会做菜的学生分享制作的过程,最后一起享受食物、分享食物、谈论食物的味道,让语言交流贯穿始终。学生不仅仅学语言,更要在生活中用语言,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英语学习与谐趣园的融合

教师带领低年级学生走进谐趣园,了解并描述银杏树的外貌特征。结合三年级下册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的内容,学习、补充有关树的词汇的句型,在谐趣园里,通过创设对话,深入观察银杏树,让学生用“What’s this?It’s a.../What are these?They’re...”等句型描述银杏树。在真实的场景中,树立亲近自然,保护树木的意识。教师还带着高年级的学生在谐趣园学习水八仙之一的慈姑,引导学生用first、next、then...等词描述慈姑采摘的过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劳动合作之乐、劳动创造生活之美。

(三)英语学习与弈趣园的融合

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老师带着学生走进乐智生活园中的弈趣园,带领学生认一认、学一学、画一画、说一说弈趣园中的植物。结合四年级下册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的内容,让学生用“What’s that over there?What colour is it?Can you draw it/them?”等句型在真实的语境中谈论植物的外形与颜色等,引导学生在场景中运用课堂知识,让知识走进生活,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

五、结语

“乐智生活园”是“研”不是“演”,它不仅是劳动实践的场地,也为英语学习提供了绝佳的生活场景。英语学习与生活园特色校本的融合与链接,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开展合作研究,学习采摘烹饪技能,学会分享劳动成果,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华晓薇.小学英语校本化课程的有效架构与实施[J].小学教学研究,2019(2).

[2]刘鑫.让课程鲜活起来:小学英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若干思考[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4).

[3]李其云.中小学英语校本化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