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苦恼——我的学生不写作业
作者: 张宏丽当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控制作业量和设计高质量作业的研究时,一线教师的一句大实话,让所有研究者开始意识到一个一直以来被回避的问题:理念好更新,设计能改进,但是学生长期不写作业,该怎么办?班级内总有个别学生就是不写作业,请家长无效,和学生和颜悦色谈心无效,严肃批评学生无效,给学生私人定制作业无效,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但是学生就是不写作业,教师束手无策。相信每个教师的班里都会有一两个这样“无可救药”的学生。放弃还是拯救?作业是学习的有效补偿,教师的职责告诉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必须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
美国教育学者马扎诺于2001年提出的新教育目标分类学,其核心是包含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以及自我系统等在内的三大思维系统。自我系统是认知系统和元认知系统运转的前提。面对家庭环境不理想、缺乏完成作业自觉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相信下面的心理学定律总有一个会促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想要学习,愿意接受作业这项任务。
一曰门槛效应。给学生定一个长期目标、几个短期可以实现的目标和相应的奖励机制。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可以让学生看到希望,教师此时多加关注,多加鼓励,就会有奇迹的发生,从而实现长期目标,这正是心理学定律的门槛效应,又被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二曰蝴蝶效应。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一个微小的变化在经历一定的时间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之后,会被无限地放大,最后将会带动整个系统产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新学期,开个好头,提前了解班级学生的状况,指导“问题学生”完成第一天的作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变化,认识到自己能够变好,学生就会一直向好发展。对待不写作业的学生偶尔交上来的作业,要下功夫批改。作业本上教师写下的一句话“加油,期待明天还能看到你的作业”,随手画的一个甜甜的小笑脸,或许都能温暖一颗长久被忽视的心灵。教师看似微小的举动孕育着学生巨大的改变。教育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立竿见影,而是春风化雨、细致入微。每一个质变都是由无数个量变积累而成的,对待不写作业的学生,教师唯有坚持努力。
三曰从众效应。个体受到群体影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保持一致性。教师应让优秀的学生带动不写作业的学生。安排优秀学生分享做作业的心得体会,将不写作业的学生安排到由优秀学生组成的写作业小组里,在一起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同伴一起学习的快乐、一起做作业的快乐、写完作业后的自信与从容。此外,有伙伴们的鼓励和团队精神的促进,教师再从旁鼓励,久而久之,不写作业的学生也就改掉了坏习惯。
四曰破窗效应。发现学生不写作业的苗头,教师稍有疏忽,学生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一旦没能及时制止,不写作业的病根就会落下。对第一次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既要本着零容忍的态度,也要找出具体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第一次不写作业成为最后一次。
我们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坚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遇到不写作业的问题学生,见招拆招,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