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习性评价优化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理路研究
作者: 刘梦【摘 要】学习性评价是在基础科学教育改革进程中所延伸出的较为新型的评价方式。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育,基于学习性评价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满足新课标对于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文章基于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论述以学习性评价为导向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途径,探索优化学习性评价下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 学习性评价 教学评价
一、学习性评价的内涵
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课堂评价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课堂评价被称为学习性评价。英国伦敦大学的科学教授通过对“学习性评价”作了一系列的理论文献研究后,对学习性评价设定了一个大致的定义:学习性评价是指其设计与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评价。
学习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将评价反馈的信息用于改进学生的学习。学习性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学习技能,改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还能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学习性评价里的所有活动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自己。学习性评价是学生、教师和学习伙伴一起参与的日常学习活动,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找寻、反思并反馈从对话、实物展示及观察得来的信息。学习性评价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即时评价、即时反馈、即时引导,将评价融于整个教学之中。
二、学习性评价下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探索
(一)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只能学习到片段化的知识,或者是跟不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这时设立学习目标和设定实现目标的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备课阶段根据学生的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教学设施等客观因素来设定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
1.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结合小学现有的信息教学设备,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接受能力。例如,在教学图形化编程“克隆飞机大战”时,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克隆”控件,并通过控件控制角色变化。而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克隆”控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情,合理制订学习目标,积极鼓励,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制订与学习目标相吻合的实现指标
教学设计的目的核心不仅包含知识的传递和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思考如何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知道自己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明确每一步学习的目的和原因。因此,教师在设立实现指标时,要明确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和达成目标的证据,并清楚告知学生。例如,在学习画图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画作,然后自主画出作品,初步掌握画图工具的使用。
实现指标:(1)学生学会保存自己所画的作品;(2)会改动自己所画的作品;(3)能将自己的作品设为桌面壁纸;(4)能将画作打印出来。
(二)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最基本的方式。但是那些简单的是非问题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已经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尽可能是开放式的,要能够解放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动物表演”的教学中,学生在对动物表演的控件具有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拓展任务,为动物表演晚会邀请表演嘉宾,发挥奇思妙想,让动物表演更精彩。这类便是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式的引导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该类型提问,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
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自己和同学的表现,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首先,教师要给予良好的评价氛围。生生互评是学生之间的评价,但需要教师给出评价的标准,而评价标准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做到细化、具体,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看见你的声音—初识声音传感器”时,学生初识专用实验箱,将任务进行拆解,包括连接主控板、安装固件等。在项目完成后,程序设计作品搭建完成,教师可以制定项目设计评价,包含活动过程与作品展示。其中活动过程包括自学探究、合作等;作品展示包括程序运行、脚本设计、布局等。这些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程序设计活动,贯穿于具体的评价之中。
三、基于学习性评价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手段
(一)学评目标一致,细化评价目标
课堂的学习目标就是整堂课设计的目的,而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者,要明确学生所能达到的学习目标水平,并根据预期的学习目标来设定评价目标。首先,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情;其次,对教材和教学用具进行评估,以此来确定学习目标,不能设定过高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当确立学习目标之后,评价目标是指学生掌握的程度,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要一致,并且要细化评价目标,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例如,在教学“小猫出题”时,将学习目标细分,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了解变量、新建变量,以及比较变量大小等。设计教学任务是循序渐进的,目标难度也是层层递进的。
(二)搜集评价信息,确定学生水平
学习性评价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搜集学生的评价信息。例如,当学生完成程序设计后,给作品互相打分。为了判断学生的水平,还需要一个总的评价判断结果,而总的结果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零散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后才能得到。教师可分组进行汇总,例如,委派小组长搜集学生的作品或小组打分,教师需要在得到这些信息之后得出一个较为明确的结果,要告知学生其所达到的水平,以此来激励学生继续学习。
(三)收集学生反馈,优化教学设计
评价的目的就是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更好地教。因此教学反思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师需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对学习性评价进行反思,优化教学设计,包括学习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评价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具体要求是否清楚,教学环节是否合适。通过整体的反思,优化课堂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科技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对于小学的信息科技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地利用教学设施。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优化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观念,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注重学习过程评价,避免单一的结果论。
学习性评价可以使师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对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对教师而言,可以反思教学,调整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教学评价要采取多元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过程多元化,将学习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才能不断完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性视角下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以学习性评价为导向,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将学习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将课堂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核心素养真正地落地、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李丹,师远贤.学习性评价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0(3).
[2]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性评价”:课堂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3]孙玲.学习性评价: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2).
[4]祝新华.促进学习评估中的反馈的效能及其提升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