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意义与策略研究
作者: 黎令芳
【摘 要】“习作难教”“习作难写”一直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痛点。于习作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可以降低习作的难度;对教师而言,可以提升习作教学的实际效果。文章分析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意义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支架式教学 习作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进程,它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托,涵盖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抉择和互动交流,使得学生能与教师一起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每一步的学习行为提供支持,一旦学生做好了学习上的准备,就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帮助,以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习作教学一直都视为语文教学的难题,对于师生而言,往往都是“谈习作色变”。教师不知如何上好习作指导课,不少教师甚至在学生写完习作之后,跳过习作讲评,直接进入收尾阶段。学生更是一听说要写作文就皱起眉头,内心苦不堪言,“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教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教得更轻松高效,学生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写得更加得心应手?支架式教学为解决习作教学的困境创造了更多可行的途径。
(一)搭建习作教学支架,点燃学生习作热情
学生畏惧习作,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被动习作心理的影响,有时教师安排的习作内容,并非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难以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二是习作素材和话题较少,学生围绕习作主题,能搜集到的素材很少,可以表达的内容也不多;三是学生没有掌握习作方法,学生不知如何构思,不懂如何组织文章。而“习作教学支架”的搭建,如同学生习作训练过程中的“脚手架”,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学生习作的畏难心理,唤起学生习作的热情。
(二)搭建习作教学支架,给教师提供习作指导的抓手
一定程度上,习作教学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和教参,对于写作训练没有整体的训练观,导致习作教学往往徒有形式,而无实效。有时教师虽然对习作内容,行文思路解释得很详细,但学生仍不得要领,写出的习作也大多不如预期。此外,教师对习作的评价也是大同小异,无法发挥评价的主要作用。因此,构建“习作教学支架”,可以让教师有更清晰的习作教学抓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明白。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支架的搭建策略
(一)搭建情境支架,让学生想表达
给训练一个真实具体的语境,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找到一个适合的角色,有明确的写作目标,有清晰的文本要求,也有具体的朗读者,让写作与学生需要之间形成内在关联,让写作成为一次有效行动。创设真实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习作。
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的习作要求是让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笔者便借题发挥,宣布在班级里举行一次“最受欢迎好地方”评选,全班学生齐参与,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好地方”,笔者在教室外墙开辟了一块区域进行展示。学生立刻来了兴趣,纷纷想要挑战,要将自己心中的好地方写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
若是仅仅为了完成课本上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而言,是缺乏写作内驱力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有了真实的情境,学生就有了参与感与体验感,而不是当作痛苦的任务,不再抱着抗拒的心理学习习作,变被动习作为主动参与。
(二)运用范例支架,让学生能表达
范例支架,顾名思义就是给学生提供例子,如有特色的开头和结尾方式,或者典型的文本结构等,让学生习作有例可循、有例可依。然而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挑选合适的,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的例子作为教学支架。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为“写日记”,日记是一种实用文,格式与记叙文有较大差别。如何规范写上“日期、星期、天气”呢?如何让学生掌握日记格式上的特点呢?依靠教师生硬地讲授,是很难让学生都掌握的。这时,例文指引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以例文为支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初读例文,了解日记内容,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确日记内容源自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既可以写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记录亲眼所见的景象,还可以写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再读例文,学习日记格式,引导学生对比日记和平常写的作文的区别,发现日记的第一行不写题目而是写日期、星期和天气。日记正文每段开头空两格,这与作文写作方式相同,以此明确日记的内容和格式。
教材例文将写作知识自然而有序地显示在语句之中,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标准的格式,精选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模板,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例中学习习作的格式,又能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律的迁移,让学生不再对日记乃至其他类型的习作心生恐惧,而是让习作结构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渐清晰。
(三)引入图示支架,让学生“乐”表达
图示支架,可以以直观、外显的方式把学生思考的或观察到的内容展示出来,最常见的图示支架便是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激活学生脑中积累的素材,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习作内容进行有序的梳理。
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时,笔者便运用了思维导图作为“脚手架”。笔者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将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想一想家人和哪些动物比较像,如图1。再利用教材中妈妈与绵羊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梳理,明确家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之处。让学生选择一位家庭成员完成思维导图,如图2。最终,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思维导图,也能依据两张思维导图,将家庭成员有趣地呈现在文章中。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习作教学中,在构思文章方面,对学生有明显的辅助作用,学生可以围绕文章核心确定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而有序地谋篇布局。思维导图使学生在习作时不仅有话可说,而且习作结构更清晰,表达更有逻辑性。
(四)依托提示支架,让学生会表达
在学生对习作进行整体构思之后,教师适时运用提示支架,于行文关键处追问,不仅能引发学生对这一文段的深思,而且能增加其谋篇布局的合理性。因此,教师对学生习作要有高度的敏锐性,抓准切入点,精准提示,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中,看到自己习作的可提升处。
笔者在执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故事新编”时,一个学生阐述自己的故事梗概为:兔子输了比赛后,非常不服气,要求与乌龟再赛一场。这次兔子在半路得到了一个宝葫芦,但他并不知道使用方法,最终还是输了比赛。故事中的人物借助宝物的想法很好,若是细细推敲雕琢,必能使故事更加精彩。于是笔者便追问:兔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得到的宝葫芦的?得到后它有何反应?不会使用方法,它作了怎样的尝试?此时的乌龟又在何处、做了什么?比赛结束后,它们有何感想?该生立刻再加工:兔子是偶然捡到宝葫芦的,宝葫芦发着七彩的光;兔子惊喜万分,翻来覆去地瞧着宝葫芦,心想有了宝物加持,必将赢得比赛。它试着命令宝葫芦,试着念咒语等,但都未成功。乌龟心无旁骛,一步一步向前爬着,直到冲过终点;再次赢得比赛的乌龟告诉兔子,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成功。至此,故事中人物更立体了,情节更生动了,文章前后也衔接更紧密了。
一连串的追问便是一连串的提示,学生在提示支架作用下,发掘习作中能充盈之处,思考、创作,使习作更为丰富精彩。
(五)借助评改支架,让学生爱表达
清晰的评价标准可以用来衡量教师习作教学的目标达成度和学生习作成果的质量。在习作教学中运用适宜的评价支架,才能充分发挥评价在诊断、反馈、改进和提高学生习作质量中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看,评价对他们的习作能起到修正或激励作用,确保习作任务高效完成,利于学生改善习作质量。如笔者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先示范评价学生的书信肯定优点,总结出评价支架,如表3;再让学生以同样的标准同桌互评、互相点赞;接着同桌向全班推荐作品,大家共学习;最后全班学生对照标准修改自己的作品,自我推荐。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说明习作指导之后的讲评同等重要。结合习作要求设置明确的评改支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的亮点与不足,依据要点,一一对照,再通过同伴互评,全班共同评改,学会如何完善自己的作文。建立评改支架,层层递进,多角度、多形式地肯定和保护学生习作的信心,可以使学生的习作在不断修改中趋于完善,初尝习作成功的喜悦,保持对习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勇.吴勇在训练: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训练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2]丛龙梅,小学语文习作指导支架的搭建与运用[J].教学与管理,2023(20).
[3]钟文惠,小学语文叙事类习作支架的搭建意义及策略初探[J].新教育,2022(17).
[4]王莉,“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1(3).
[5]蒋雅娟,杨诺.搭思维之桥 助表达之趣:谈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