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Checkout time板块教学策略

作者: 郑芸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评价建议中突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作用,由此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文章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Checkout time板块的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使教师获得新的感悟。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价应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和期末评价等。教师要充分理解评价的作用,明确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基于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将评价结果应用到进一步改进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上,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由此可见,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教师要重视“评”,用好“评”,及时反馈“评”,以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这一背景下,笔者执教了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Checkout time板块。该单元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围绕“春节”这一主题,展示Anna和Su Hai一家的活动计划。而第四课时,Checkout time板块教学重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通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巩固语言知识,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对中国新年非常熟悉,且已经在三年级上册Unit 8 Happy New Year和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学习了中国新年的英文表达,加深了文化感知。如何在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 Checkout time板块教学中,创设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难题;本课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为学生搭建中文与英文过年习俗间的桥梁,让他们在文化浸润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是第二个难题。

二、教学困惑:目标、活动与评价脱节,课堂冗长、无效

基于此,在第一次备课中,笔者设置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Story time板块,及谈论Su Hai的回信,学生能正确运用be going to谈论计划。

2.通过谈论“Su Hai’s friend’s New Year’s plan”,学生能了解更多的春节习俗,并能用be going to的相关句型问答计划。

3.通过写、交流“My New Year’s plan”,能在生活情境中准确运用be going to的相关句型及春节习俗作交流、表达。

在目标1中,笔者引导学生发掘Story time板块中暗藏的时间轴,并由此让学生谈论完成Checkout time中Su Hai的回信。然后由Su Hai回信附件中的一张“Su Hai’s friend’s New Year’s plan”(本书Characters图)过渡到目标2。英语新课标强调,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发掘文化价值是教师准确设定目标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力求把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要求,有机融入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中。笔者研读了中国新年习俗,又与学生畅谈,了解他们心中最爱的新年元素。笔者认为,文化拓展应该是本节课中的亮点。因此,目标2也必须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换句话说,这一块的活动设置更像是“be going to”包装下的文化盛宴。先请学生用be going to句型来描述图片中的新年计划,包括年兽的来历、挂红灯笼、贴窗花春联、发祝福短信、包饺子等。然后由看春晚引出中国南北过新年差异的访谈。最后进入目标3,请学生用email的形式来描述自己的新年计划。

没想到,试教中恰恰是笔者信心满满的目标2环节出现了较大的问题。(1)学生对于图片内容很熟悉,却不知如何用英文地道地表达,因此,教学更像是蜻蜓点水的渲染,学生草草地欣赏了图片,对相关英语表达的记忆并不深刻。(2)学生对于自己的生肖很感兴趣,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本命年亦充满期待,因此,对这一块特别感兴趣,反而感觉意犹未尽。(3)学生对于南北文化的习俗很好奇,但是由于时间短、内容深,光提取信息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之后的南北文化异同对比,更像是教师的独角戏。由于目标2制订时,教师对学情估计不足,任务设计有问题,导致整节课产生了偏差。听课教师普遍反馈,整节课整体性不强,内容太琐碎。阅读南北文化的拓展环节初衷很好,却由于大量的生词造成了学生阅读困难,导致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更关注单词的意思,忽视了维度。导图中Activity、symbol、Food、Feeling等更像是教师告知,而不是学生总结,印象也不深刻。因此最后的写作环节,学生写的内容仍与书上内容相似,写作水平并未有明显提升。

三、改进策略:从评价结果逆推,步步为营

最得意的文化教学反而变成了累赘,这是笔者没有想到的。“教—学—评”一体化应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三个阶段。笔者按照这三个阶段重新回顾了自己的课。准备阶段分为两步:(1)教师研读教材、分析学情。(2)基于学生已知,发现内容与学生之间在认知、经验和情感态度的差距,设计教学基本目标,审视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否可以帮助学生补足差距,是否可操作、可检测、可观测。在教学Checkout time板块时,要结合六年级学生特点,课后学生应该能在真实的语境中综合运用所学,巩固知识,发散思维,形成写作框架,最后使大多数学生能准确、连贯写作,部分学生能准确、连贯、多元写作。反思第一稿教案,文化应是为目标服务的,活动也是为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服务于学生发展,因此,内容应该根据目标进行调整和删减,而不是堆砌。

想清楚了这一点,笔者根据英语新课标和该单元的Ticking time板块的内容,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作了调整,并加入了预设,使学习目标、活动设计与评价任务保持一致。

在新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两条主线:明线是Su Hai与Anna的书信中蕴藏的文化拓展;暗线是写作提纲,即利用思维导图来辅助教学。这样一来,结构更清晰,内容也更紧凑了。目标1中,学生通过Story time板块的复习,推出第一个写作框架,即可以利用时间轴来描述春节;然后根据Checkout time板块中的回信,推出第二个写作框架,即可以通过food、activity来描述春节,同时利用“Su Hai’s friend’s plan for Chinese New Year”,完善思维导图,得出可以从food、activity、feeling、symbol方面来描述春节。至此,目标1不仅复习巩固了Story time板块内容,新授了Checkout time板块的内容,而且拓展了文化,反复运用了be going to句型,最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推出了两种写作框架,并收集在黑板上,为目标2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目标2中,还是以“Su Hai’s friend’s plan for Chinese New Year”图中的春晚图引出中国南北文化的拓展,只不过这个文化拓展除了为学生后面的写作做输入外,更是目标1中两种写作框架的运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地点,喜欢的导图形式进行文本梳理,然后用问答或叙述的方式上台展示。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有了充分的讨论时间,又有了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学生压力就小多了。在汇报中学生用be going to句型介绍Hei longjiang或Kun ming的不同春节习俗,让选择不同地点的学生对两座城市的春节习俗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利用两份思维导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两地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就显而易见了。当然,这也是一种描写节日的框架形式,写一写不同地点节日习俗的异同。最后目标3,选择喜欢的导图形式,描述自己的春节计划,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信息量大,课堂时间来不及等。但是,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反馈都让人很欣喜。学生意犹未尽,下课了还在奋笔疾书。听课教师觉得这是一节有思维含量、有文化温度的课,做到了“教—学—评”一体化。

四、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又对整个过程作了回顾。这次的备课经历,让笔者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有了更深的感悟:

1.“教—学—评”一体化是学习目标、活动设计与评价任务的一体化。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每单元后都有Ticking time板块,这一板块不应该流于形式,成为完成单元学习后的简单对照打钩。它同时还是本单元学习重点和难点的再现。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可以从Ticking time板块倒推,设置目标。在Checkout time板块的教学中,Ticking time板块还可以作为检验我们是否正确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点,却不能为了热闹而热闹。活动应为目标服务,教师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活动有何意义?如果活动结束,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应该如何调整?准确而全面的课前预设,让我们得以更从容地面对课堂的各种可能。课后,相应的评价表格则能更直观地帮助教师检验本课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完成到何种程度,从而为教学助力。

2.“教—学—评”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课堂,是学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会了什么?如何学会的?这些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只有把对核心语言实践的操练放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感悟、体验、合作中学会运用语言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能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增强“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在实施好课堂评价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互评、自评等方式充分参与课堂学习和评价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持续反思,形成元认知意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可见,“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是教学流程,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目标前置,让学生明了。课后,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了,还能正确地对自己阶段性的学习作诊断与修正,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蔷,李亮.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理论与方法[J]. 课程·教材·教法,2019(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