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特需学生融合教育实施研究
作者: 孙青【摘 要】融合教育理念建立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促进特需学生回归主流社会。文章论述完善学校随班就读制度,科学施策,不断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效果。针对随班就读特需学生的潜能和特点,采取有效策略,确保特需学生在融合教育中得到充分发展,实现快乐成长。
【关键词】融合教育 随班就读 特需学生 家校共育
为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效果,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普通教育的“主流”中,青岛仁爱学校以科学施教为主导,以爱心责任为保障,以家庭教育为支点,全方位地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健全制度,科学管理,确保随班就读工作健康发展
通过学习有关理论,我们深刻体会到,特殊学生同样需要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受教育的机遇上不应有先后、多寡、厚薄之别,特殊教育工作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任课教师为组员的特殊教育领导小组,深入了解每一个特殊学生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随班就读教育计划,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二)建立跟踪制度,加大转化力度
每学期初,教务处与任课教师针对每个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转化计划,使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小步循序渐进,教师及时鼓励和辅导,调查分析,研究转化措施。同时,教师按时作阶段性的跟踪调查记录,随时调整计划,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其进步,逐步完善转化跟踪制度。
(三)建立健全组织,保证特教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加强了组织建设,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到人,管理到位,使特殊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学校又成立了特殊教育科研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各种特殊教育教研活动,抓好转化计划的实施、研究和总结,深入研究如何改进教学,加快转化的步伐。
二、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效果
(一)精选师资,优先选派班主任
为了给随班就读的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学生的正常发展和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在随班就读学生入学之初就选定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奉献精神
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战略意义,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和职业需要;明确树立良好的师风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明确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是创建教育服务品牌的需要。学校把师德建设作为办学的战略重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每年的3月、9月为师德活动月,在活动月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将弘扬师爱作为核心,用爱与责任铸就师魂。
(三)加强学习和研究,促进教师转变观念
由于教师都是毕业于普通师范学校,他们缺乏特殊教育经验,因此更新教师观念,坚定学生可教育、可转化的信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学校努力营造师资队伍建设的学习氛围,组织有关教师每单周四进行一次专题学习,学习特殊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素质教育理论等材料,就如何转化这些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做到尊重差异,关注差异,积极发掘、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其价值,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教师充分认识到要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要教他们学会学习,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既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又兼顾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三、营造氛围,科学施教,全面提高转化质量
(一)实行“五优先”,创设良好环境
一优先:在座位安排上考虑到个别辅导,将他们安排在教师便于关心的座位上,如中间靠走道的座位,同桌是教师指定的“小先生”,都是守纪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样便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优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优先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言,优先让他们在黑板上演示,优先给他们面批,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三优先:在课堂提问中,根据具体情况,通常较容易的题目先让他们回答,以加深印象。四优先: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让他们练习所学知识,有时练习题与普通学生相同,教师在一旁加以指导;有时单独出题,以检验他们实际的学习能力。五优先:在布置作业时,对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对特需学生来说作业量相对少些,达到基本目标即可。
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巩固辅导,强化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及时巩固复习新知,以弥补某些知识的缺漏;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强化知识的内化。
(二)倾注一片爱心,开启学生心扉
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每个学生都希望置身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尤其是随班就读学生,他们不仅智力水平低,在行为习惯、自理自立能力上也存在着缺陷,因此,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爱心、关心和细心,以“师爱”的真诚消除彼此的隔阂,以“师爱”的温暖消除学生的冷漠,以“师爱”的民主缓解课堂上的紧张气氛,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学校生活,培养其自理的能力,逐步适应与其他学生一样学习、生活。
(三)搭建成功的舞台,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特需学生通常自信心不足、畏缩、经不起挫折、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与他们时常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为其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为他们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教师可以提前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练习作业等,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在课堂提问时,让他们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由于特需学生感性知识贫乏,头脑中生动的表象少,对抽象的知识学习感到特别困难,加强直观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虽然需要花费时间,却因此发挥了学生无意识记的功效,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发展学生的记忆,把看、听、说、练有机结合起来。
四、以人为本,赏识激励,促使学生体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效。在日常生活中,特需学生由于遭受失败的体验比较多,这种挫折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恢复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特需学生随班就读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有效的奖励机制
物质奖励—如学生喜欢的各种小物品,书籍、皮球、玩具或小食品、工艺品;精神奖励—通过张贴大拇指、小印章等激励学生努力向上。
2.激励评价
教师用赏识激励的评价理念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潜力和积极向上的能量。首先,教师在对每一个特需学生实施激励评价时,总是从最低的层面去评价学生,激励学生,为他们开启成功之门。其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符合他们成长规律的近期发展小目标,并在每次评价中不断激励他们向目标前进。最后,针对学生的不同进步抓住教育时机“勤”评价,满足学生进步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及时向家长和学生了解他们被评价后的状况,以便调整下一步的评价目标。教师以深情的关注,有效的引导,不倦的教诲,触动学生心灵的敏感部分,激发他们“我能行”的信心和斗志,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积极向上的能量,使他们获得自信,快乐成长。
五、家校携手,形成合力,让学生幸福成长
家庭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首先从与父母的交往开始,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由于各种原因,特需学生较正常学生更需要父母的主动帮助和教育。然而,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及教育方法不恰当等原因,家庭教育受到极大限制,给特需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一)通过家访,架起沟通的桥梁
每学期尽管学校的工作十分繁忙,教师总是针对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午休、下班后、双休日乃至节假日进行家访。校长亲自带领干部教师,走入特需学生的家庭,将温暖送去,众多家长被教师的诚心、责任心和爱心感动。
(二)共同研究,增强家长教育观的科学性
作为特需学生的家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增长知识,特别是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康复等知识,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同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排除各种干扰、弥补特殊学生先天智力发育的不足。
一是给孩子一份真正的爱。我们要求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勇敢地面对现实。对孩子,要学会宽容期待,多一些爱心,以理解的心去接近他们,以期盼的眼光鼓励他们,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及调动,使孩子在动作、认知、情感控制及生活自理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子女模仿的对象。由于特需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因此,家长要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父母耐心地等待和帮助,主动引导。
三是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有的特需学生家长认为,反正孩子做也做不好,倒不如自己做来得快。凡事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从而在孩子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父母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帮助的地方。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孩子的无能和对家长永远的依赖。学校开展了“与孩子同成长”活动,要求家长抓住生活中实践的机会,加强对孩子的指导,以促使孩子从被动地实践转为主动地需要。
我们用爱心呵护一个个学生健康成长,用真情激励一个个学生拥抱成功。我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让学校成为他们寻求快乐和人生价值的乐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
做好随班就读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要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继续发扬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时俱进,为特殊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瑞霞.融合教育背景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合理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8(1).
[2]赖伙琪.为每个特殊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随班就读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