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沉浸式参与的小学音乐课堂实践探究
作者: 计欢欢【摘 要】文章主要阐述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多方面引导,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行动都沉浸式投入参与音乐课堂学习中。这种参与包括感受性体验,同时也涵盖了实践性体验,是对学生音乐审美的培养和发展,也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课堂 沉浸式参与 感受性体验 实践性体验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塑造人格、保持心境、升华精神等重要功能。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小学阶段,每班一周平均有两节左右的音乐课,对很多教师来说,利用这点时间让学生学会唱好一到两首歌曲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重视艺术体验,那么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每周短短的两节课里,全身心、沉浸式地投入音乐课堂体验中来呢?笔者长期在小学音乐课堂实践中进行探究思考,总结出促进学生沉浸式参与音乐课堂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知、体验与理解音乐的策略。
一、营造仪式感,激发学生音乐情感需求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一些仪式感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那么在日常的课堂中,教师也需要通过有仪式感的行为来引导学生表达对音乐课堂的热爱。教师作为音乐课堂中的引导者,扮演着带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感受音乐魅力的重要角色。因此,教师就要强调音乐课的“仪式感”,这个仪式一定是区别于其他课堂,专属于音乐课堂,带有浓厚的音乐性、趣味性的。有了这样特定的仪式,学生只要进入音乐课堂,就能有沉浸其中的感觉。
(一)互动交流的仪式
1.互动问好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用音乐的方式问好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是一种简短而又温暖的课堂仪式。在面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时,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如在教学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阶段过渡上来,音乐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可能都无法唱出一句完整的旋律,这时,教师可以从简单的节奏入手,创编简短而有节奏感的问候语,让学生都能够快速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水平,教师可以选择一段动听的旋律,用优美活泼的歌声与学生互相问好;还可以截取一段当下在学生中流行的、有节奏感的音乐,以肢体律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有准备的互动问好,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礼仪,增进师生情感;二是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演唱和听赏的能力。
2.音乐暗号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和学生提前约定一些专属于音乐课堂的“小暗号”,如其他课上的纪律口令,教师说“一二三”,学生说“坐坐好”。在音乐课上就可以用音乐的方式表达,教师说“do re mi”,学生说“mi re do”。这样的“小暗号”很实用,学生熟悉了之后,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小游戏,如练反应力的小游戏,教师怎么唱学生就得反着唱,教师唱强,学生就要唱成弱,教师拖长音,学生就要唱跳音。这样的小游戏学生很喜欢,时间不需要太长,但这也是音乐课前营造气氛的小小暖场,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二)情境创设的仪式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如果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情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的音乐情境中,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根据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如歌词带有丰富故事情节的歌曲,教师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一些名曲时,教师可以根据其创作背景,把学生带入作曲家创作歌曲时期的真实情境中,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增强体验感,提升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好的体验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音乐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音乐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是一种极具渲染力的表达方式。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联动,使学习过程更加深刻。在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感受性的体验、实践性的体验,音乐审美感知会更加多元化。
(一)感受性体验
音乐是非常抽象的,具有非语意、非视觉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的音乐体验通常是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应发挥桥梁的作用,通过感受性体验让学生在对歌词的演唱、歌曲背景的了解中理解一幅完整的、有血有肉的音乐作品。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歌曲的人文性,让学生充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曲者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苏教版音乐四年级“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晴天却让川渝人民如此高兴,以至于要把这种喜悦的心情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呢?随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深究其中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作曲家金鼓先生创作该歌曲的地点位于重庆,重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雨水充沛,阴雨天气多,因此,难得有太阳出来的好天气,一见太阳出来,人们的心情就十分愉悦。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金鼓先生作为地下党随时有暴露的危险,他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创作这首歌曲,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光明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在充分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之后,再来欣赏、学唱歌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和表达歌曲。
(二)实践性体验
音乐实践活动能力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律动、音乐游戏、音乐表演等方式。律动和游戏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有效的音乐参与途径,表演则更加强调学生在行为创造上的重要性。笔者曾多次在中低年级的课堂中加入音乐表演的形式,如在教学《狮王进行曲》《小乌鸦爱妈妈》等故事性很强的歌曲时,一开始自愿上来表演的学生并没有很多,于是笔者鼓励几个跃跃欲试的学生先上来,并给予充分的引导。教师引导性的话语和同学的示范往往会给下面观看的学生带来很多灵感,往往在第一组表演者展示后,下面观看的学生会纷纷举手表示自己也想参与表演。在接下来的课堂中,随着表演的次数增多,大多数学生都能踊跃参与,并且能提出更好的想法,展示更加精彩的表演。由此可见,音乐表演能带给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这种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这样自发创作的热情,是他们从一次次音乐表演中获得的。通常在表演过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作即时的课堂评价,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是互评,这样的评价体验方式能让学生有被重视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实践性体验促进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让音乐课堂变得更有趣、更有温度。
三、注重幸福感,拓宽学生音乐发展视野
每个学生都有学习音乐、解读音乐的独特方式,他们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尽情抒发着个人的情感,这就是一种最本真的“幸福感”。在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十分注重学唱歌曲,把节奏、音准的教学时间拉得很长,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在音乐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多地去思考音乐本身应该带给学生怎样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学会放手和等待,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聆听、感悟、表达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导,以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验。
作为音乐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并具有音乐特色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善于通过互动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沉浸式参与音乐课堂中。沉浸式参与音乐课堂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教师应致力于将音乐中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体验音乐是一件幸福而愉悦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小红.实现学生音乐学系的深度参与[J].江苏教育,2020(25).
[2]郑燕宁.沉浸式学习方式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实践研究[J].读写算,2020(6).
[3]姚丽雅.四—五—六:素养指向的音乐新常态课堂文化建构[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