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低年级语文读写融合的实践探究

作者: 段燕辉

【摘 要】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读写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供很大的帮助。课堂上,“读”与“写”的真正融合,能够使课文内容理解和语言实践运用相得益彰,从而构建学生读写能力共生的“磁力场”,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阅读 写作 读写融合

核心素养是语文新课标修订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陈先云先生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读写融合的重要性

(一)从语文教学现状来看

当今的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两个弊端。一是重读轻写现象严重,学生有效的习作实践严重不足。一周的写作课只有两节,在这仅有的两节课时间里,大部分都是教师在指导写作方法或教学习作内容,真正用于学生动笔写作包括修改的时间少之又少。二是读写分家,学生仅仅是读了,写的机会很少,这就导致读了很多书却写不好文章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

低年级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初阶段,需要以模仿为阶梯。教师要将阅读与写作紧密融合,根据读写训练的目的提供范文,让学生学有榜样,实现由“仿”到“创”。

二、读写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引导内化重组,激活言语表达思维

内化重组是指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吸收的词语、句子、篇章等内化为知识结构,重新组合后再表达出来。它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内化知识并积极加工。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笔者用“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的句式引导学生读句子想画面;用“小溪说,昨天,他曾路过这里”的句式提示学生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表述出来,句子才清楚完整;最后,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雷锋还去过哪里?”“做过什么好事?”这两个句式仿写。这样的读写融合,不仅规范了学生的语言,也渗透了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述课文内容的方法。这样的句式教学,既使学生获得了语言文字训练,也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善用文本空白,强化言语表达实践

善用文本留白是教师在教学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不完整,有的叙述描写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想象,发掘教材之外的精彩,以激活学生思维。

1.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课后习题的运用中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后面都配了习题,依托文本编排,习题往往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通常题目之间都是呈递进关系的,由基础到拓展,由浅到深。有些题目的设计非常好,可以直接拿来仿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握读写融合的机会,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二年级下册《彩色的铅笔》一文的课后习题“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试着仿照第二小节或第三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和《蜘蛛开店》课后习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这些都是在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写话练习,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牢牢地抓住,引导学生细品课文语言,掌握写作方法,把课文语言内化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读写融合中实现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

2.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创造性写作中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创造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读写融合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有了课后习题的仿写作基础,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本,结合生活经历和感受,创造性仿写文本中的重点句型。当然,读写融合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仿写,还可以画出来、说出来、唱出来,甚至可以演出来。听、说、读、写的能力,正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现。

如二年级下册《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学生对太空生活非常感兴趣,学完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太空相关资料,制作手抄报;学完《二十四节气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节气,详细了解相关内容,制作节气小报;学完“图书借阅公约”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班级的借阅公约。图文并茂的读写融合,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3.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整本书阅读中

整本书的读写融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内容,实现内容再现,并能增强学生的理解性记忆,促使其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生读了《神笔马良》和《木偶奇遇记》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在学生读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后,教师让学生模仿大头儿子也给自己的爸爸写一封信;为了方便学生阅读《七色花》,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给《七色花》做个小目录……读整本书,不是单纯地读完就结束了,而是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让学生读有所感,写有所获。

(三)鼓励摘录积累,培养自主表达能力

摘录积累也是读写融合的一部分,摘录看似简单,实则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注重传授学生摘录的方法,培养学生摘录的习惯,并能灵活运用摘录的内容,最后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边摘录边思考,发现规律

低年级的摘录积累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词语和句子构成的形式。如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一文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都用了“什么怎么样”的构词方式;“点点灯光、蒙蒙细雨”是以叠词来形容一种事物。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构词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到文中找一找相似构词方式的词语,说一说自己平时阅读时积累的同类结构词语,再让学生朗读,把词语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

2.引导学生边摘录边想象,让文字活起来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图画更能直观形象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如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中“碧空如洗、万里无云”这两个四字词语展现了好天气。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晴空万里、春光明媚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词语,再通过想象画面加深体会并补充其他描写天气好的四字词语,让他们摘录。通过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的形式,举一反三,可以达到有效积累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仿作,提升言语表达的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例子,通过拓展相关主题阅读,引导学生仿说仿写,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提升言语表达品质。除了拓展同类作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主题进行拓展。

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春天的,教师可以围绕“走进春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诵读有关春天的成语、古诗词、儿童诗等,并仿照其中一首儿童诗自主创作一首与春天有关的诗;还可以开展“你好,春天”的朗诵会,引导学生在读写融合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三、读写融合的实践成效

(一)课堂上语文味更浓了

通过该主题的实践研究,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的读写训练为主,抓住了语文教学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那就是听、说、读、写基本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学更具基础性、工具性。这就避免了一些华而不实,看似热闹,但学生一无所得的情况,使课堂在读读写写的过程中充满了语文的味道。

(二)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更有广度和深度了

为了寻找和确定合适的读写结合点,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解读,只有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写作特色、核心价值,才能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这样,教师就必须更加深入钻研教材,解读要更全面、更正确。

(三)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真正提高了

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一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如听、说、读、写等能力,通过课堂扎实的读写融合训练,学生逐步领会了写作表达的基本方法,知道了怎样把事情写具体、写明白、写生动。

综上所述,阅读和写作融合教学在低年级语文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读写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供很大的帮助。教师要立足于教材,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在“读”和“写”上的能力迁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董香华,张仁榜.找准“连接点”,做好语文范本教学[J].新教师,2022(12).

[2] 徐利广.生活教育理论引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内蒙古教育,2022(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