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活动观下视觉笔记的教学探究

作者: 陆秋

【摘 要】视觉笔记是学生学习语篇的一种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觉笔记引领学生利用结构化知识去增进对语篇的意义理解,加强对语篇的信息关联,促进对语篇的迁移创造,为学生的阅读表达构建不一样的输出模式。借助视觉笔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认知、逻辑递进、循环上升的活动链,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 视觉笔记 教学探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语篇的过程中建立信息关联,形成结构化知识,从而为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转化奠定基础。该理念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因此,笔者和团队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利用视觉笔记这一工具帮助学生在语篇学习中建构结构化知识,增进意义理解,加强信息关联,促进迁移创造,以实现学生语言、文化、思维的同生共长。

一、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丰厚视觉笔记的内外层次

视觉笔记是将需要记录的内容、需要梳理的逻辑以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教师要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三个层次来设计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系列活动。基于这样的方式和理念,视觉笔记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一种图画和文字结合的表达方式,更是一条语言和思维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外在表现:图文并茂的视觉输出

视觉笔记的关键点就是用色彩、图像、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记录核心内容,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来进行视觉化的表达。学生利用右脑的想象力,调动色彩的功能,在许多文字之间进行联系和整理,从而达到整体记忆的目的。图文结合的视觉笔记让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回忆、运用的时候,看到的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而是一幅幅有趣的画面,这样“活泼”的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内在核心:输入信息的有效整合

“线索—依存”遗忘理论认为,如果学生记不住语篇中的重要信息,常常不是因为他已经遗忘了语言知识,而是缺少学习时提取线索的思维路径。在吸收、理解、输入信息时,视觉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富有逻辑地对信息作处理、分析、梳理,有效整合语言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及画面去再加工;用可视化的语言来记录大脑的思维过程并提炼整理,让整个学习过程和思维路径都变得清晰可见。

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视觉笔记的构图类型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觉笔记的重点不是绘画,而是信息的归纳、梳理和迁移。教师通过视觉笔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建立各种构图,帮助他们了解语篇形式及意义建构,增强他们对语篇的理解。不同体裁的语篇有着不同的结构和框架,一般来说,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视觉笔记通常分为路径化构图、模块型构图和放射状构图这几种常用的类型。

(一)路径化构图,串联语篇信息的学习线路

路径化构图通常是使用一条显性的“路径线”,把语篇中的重要信息串联起来,引导视线流动。当语篇尤其强调时间顺序或是有明确阅读顺序的时候,路径化构图可以串联起语篇的信息,按照故事发展的前后顺序来清晰呈现文本脉络。其优点就是用流动视线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习伴随着构图过程自然深入。

(二)模块型构图,归纳语篇信息的相同类别

模块型构图的画面由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区块构成,信息块之间通常是并列的关系。模块型构图首先可以将某一类别的信息进行归纳,然后将其整合到一个模块内,再将另一类别的信息归纳整合,以此类推,呈现出有意义的模块笔记。其优点是用并列的模块版式来展现信息之间的比对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描述和阐述语篇中的内容。

(三)放射状构图,呈现语篇信息的总分关系

放射状构图往往从一个中心出发,发掘多种信息,形成放射状的发散。这种构图可以呈现信息之间的总分式结构关系,即标题在中央,其他内容环绕在其周围,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来表现语篇信息的总分关系。其优点是既有图解,又兼顾思维,学生根据最中心的语篇主题,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发掘,甚至是展开联想,不断延伸。

三、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优化视觉笔记的教学实践

视觉笔记的本质是将语言、文化、思维紧密结合的学习活动,是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活动形式和实施路径。下面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优化视觉笔记的教学实践。

(一)架构视觉笔记的框架,加深对语篇的学习理解

语篇教学重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习理解是预设视觉笔记的第一步,也是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第一步,学生只有理解文本材料所传递的信息,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才能发现重要信息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1.框架建构,梳理文本脉络

视觉笔记的结构化特点决定了建构框架是学生在零散的信息中探寻某种联系和共性的有效方式,并以可视化的方式支持他们的学习。语篇以“Seeing the doctor”为主题,分别呈现了Su Hai头痛发烧和Mike牙疼去看医生的两段对话。在导入环节,教师呈现课题Seeing the doctor,并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就语篇内容进行提问,如“Who is seeing a doctor?”“What’s wrong with her/him?”“How does she/he feel?” “What should she/he do?”等。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为契机,提炼核心词汇name、symptom、illness、advice,同时通过板书呈现,引导学生对照这具体的四个方面来着手设计视觉笔记的框架。学生在动手设计框架的过程中,逐步梳理清楚文本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2.自主阅读,获取事实信息

依托建构好的笔记框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解读语篇的第一个对话,并根据如下提示“Name:    . Symptom:    . Illness:    . Advice:    .”圈出关键信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和提炼核心词汇,并示范板书。之后,对于Mike的信息获取,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阅读的方式提炼相关词汇。学生由最初获取表层信息到建立大脑中的逻辑结构,教师借助架构视觉笔记框架的做法,不仅发展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为学生建立了思维的路径。

(二)整合视觉笔记的内容,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实践

对于高年级的语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的获取和梳理层面上,还要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实践。学生利用视觉笔记将很多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化、系统化,经历从“获取梳理”到“加工整合”再到“应用实践”的过程,也是思维逐渐进阶的过程。

1.深入分析,建立意义联结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意义联结就是将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在整体了解语篇内容后,师生构建了模块型视觉笔记,用于分别呈现Su Hai和Mike的信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发掘疾病、感觉、症状和建议之间的产生原因,开展深度阅读,将语篇中的编写意图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意义建构。

2.视觉输出,描绘故事情节

视觉笔记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信息以图画、文字、符号相结合的方式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令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的统一体。教师引导学生围绕“How to treat the patients?”回顾就医流程,复习医患双方的对话内容并帮助故事中的医生完成Su Hai和Mike的病历。学生将文字信息、图画内容、逻辑框架、文本脉络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语言”来呈现故事情节,运用恰当且简约的图画和符号逐步完成模块型视觉笔记。这样的视觉输出,实现了知识结构的内化和学生思维的外显化,为复述全文打下基础。

(三)创新视觉笔记的用法,加入对主题的个性表达

随着语篇学习的不断深入,视觉笔记以迁移与创新类活动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这类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更要注重引导其思考语篇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把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1.语言复盘,助推语篇延伸

视觉笔记利用图像元素,帮助学生记忆重点内容和灵活运用。传统笔记的用法往往是学生用之进行机械记忆,而基于活动观的视觉笔记不是以机械输出为目的,而是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语言复盘,教师可以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炼出生活中相关的一些小贴士,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对语篇作延伸。

2.勾连生活,精准表达观点

使用视觉笔记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朗读和复述语篇,还在于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表达中逐渐深化,即透过图文教师可以感受学生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本课语篇Seeing the doctor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除了学会对病痛的询问和回答,更多的是懂得了如何健康地生活以及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综上所述,借助视觉笔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条符合认知、逻辑递进、循环上升的活动链,使学生的思维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一步步向下沉潜,让语言素养在创新迁移中一次次向上飞扬。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觉笔记不仅形成了创造性表达的输出方式,还孕育了创造性思维的无限生长,使学生的学习真正通过笔记“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秋会,王蔷,蒋京丽,等.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1).

[2]曹静芳.视觉笔记:助推儿童深度阅读的有效形式[J].江苏教育,2022(2).

[3]李琴.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语篇教学实践[J].江苏教育,202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