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信息技术助推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作者: 邵谦【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教育指向、确定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由此可见,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贯彻数学新课标要求、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数学教师就要不断融合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育人潜力,开展信息技术融合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师要紧扣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优化自身教育理念,提高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着力探索科学、完善的融合式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提升素养、实现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综合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要帮助学生内化这种适应终身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教师就不能仅仅将课堂教学局限于传授教材中的知识,而要聚焦于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带动互动表达和实践。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能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培养,促进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概论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新课标的定义,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在总体上可以以“三会”来概括,在具体上主要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实际上是“数学教育对未来公民数学素养的期望”,同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也是以核心素养“三会”为统领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学生数学学习意识、思维与能力等各个层面,它是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发展数学理性思维的根本动力。
(二)核心素养培养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环节着重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这对新时代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组织规划设计层面,培养核心素养要立足于对核心素养指向教学目标的设定,对沉浸式真实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动态教学层面,要立足于问题引导式和项目主题式教学活动的构建,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在教学服务与教学辅导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总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无论对教师的教学规划设计,还是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导,都有着非常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发掘信息技术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正向功能,有效构建品质化的数学课堂。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足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初衷,是为了优化当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样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软件、硬件工具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而“换汤不换药”,看似教师在课上为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知识、使用了各类先进的教学技术,但这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没有学生的参与。此外,很多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往往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传授学生知识,学生的多方面核心素养没有得到兼顾,技术的融入应用程度过低。
(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需求
当前很多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都没有充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极度固化,缺乏变通,以及根据学生学习反馈的动态优化。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需求被教师忽略,学生自主学习、集体探究的机会也被教师剥夺,这不利于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意义
当前,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但是很多教师要么就是将其作为自己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补充,要么就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让电子课件来代替教学,这两种思路都是不可取的。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教师就能够较好地把握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并且实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首先,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构建智慧课堂的先进教学样态,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优化基于学情、生情的教学环节,以及基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其次,融合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拓宽教育视野,构建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多种形式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得以丰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有效培养;最后,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服务和评价质量,提高教师的动态课堂教学表现能力,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在集体学习中共同成长。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式教学实践方法
(一)直观知识展现,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学科中往往涉及许多有着抽象定义和概念的数学知识与原理,而这些知识与原理对于认知思维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学习难度。如果不能让学生有效把握和理解抽象知识,后续的学习探究也就无从说起,可以说,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面临的第一道阻碍。要清除这个阻碍,教师就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现抽象知识。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着重采用学生容易接受且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现数学原理、分解抽象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以及“数感”等基本的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直径”“半径”等概念,学生往往无法有效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各类交通工具轮子的视频,并配合图片适当地讲述古人发明车轮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车轮设计成圆形有什么好处?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初步认识圆的特点。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画图工具在电子白板上画出一个圆,同时标明圆心、半径r和直径d,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画图过程来猜测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尝试画一个圆,并用尺子测量半径和直径的长度,以此验证“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的猜测。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认识到的“圆的特点”与圆的直径、半径长度联系起来,出示“d=2r”的公式,并带领学生分析这个公式的含义,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形结合能力,以及符号意识。
(二)组织综合实践,培养多维能力
如果说游戏活动是由教师制订规则、确定结果的一种学习形式,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完全由学生主导的一种先进学习样态,它适合应用在有着一定数学游戏经验的中、高年级学生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教师要充分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推进中,使学生能够在集体合作的过程中有效收集、整合与分析各类数据信息,最后解答问题完成任务,实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预留15分钟左右的活动时间,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直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以及适当尺寸的“视力测试表”,让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选择身高、体重和视力中的一项作为实践主题,如选择“身高”的小组要完成“请将测量的不同的身体数据划分为几个层次,通过测量计算出不同层次的人数,并算出不同层次占小组总人数的百分比”的任务。小组内的学生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测试、记录和计算分析等不同的任务,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分层科学度”“计算精准度”“小组配合度”等指标对各个小组的实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反思、理解百分数的深层含义。
(三)逐步引导思考,形成思维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过程有着阶梯式、渐进式的特点,教师要在融合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践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性,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等先进的教育思想,通过多样化、具象化的数学知识展现形式,以及生动形象的提问、推理、验证等数学学习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难点,使得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不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四边形”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边的性质。这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动画演示软件,从“长方形纸张对折动画”的分析开始,提出“长方形对边的特点”问题,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对折的边长度相等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将长方形延伸到较为特殊的正方形,让学生继续从“对边特点”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对边的长度相等。然后,教师继续以所展示的长方形为例,使用动画播放功能让长方形向左侧倾斜成四边形,让学生继续分析对边的长度,学生在这种渐进式的思考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性质,同时也建立起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后续的对角学习之中,也就能够从迁移的思维角度出发理解概念,这能够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站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宏观教育目标之上,不断发挥信息技术对学生知识能力提升、身心发展,以及素质培养的助推作用,并结合自己的创意思路,以及班级的实际情况,优化构建深度融合的数学教学智慧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信息技术辅助下实现核心素养提升、个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群英.培养核心素养,构建优质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20(3).
[2]钟圆.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