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美术课堂更有“韵味”

作者: 恽蕾

【摘 要】美术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理解要求学生能口头表述对“中华传统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的感受,能口头或书面表达对“中国美术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多样的艺术魅力”的体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程,引导学生表达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文章针对现阶段小学美术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发掘不彻底、融合不深入等问题,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美术课程融合的新路径,重在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打造文化浸润的美术课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 文化融合

艺术新课标指出,美术具有文化传承性,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美术课程的融合路径,不仅高度契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全方位感受美术之美,发掘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文化底蕴。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突破口,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路径,让美术课堂更有“韵味”。

一、将戏曲文化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魅力

作为流传多年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皮影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也能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皮影的制作和皮影戏的表演,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皮影戏”时,教师可深入发掘戏曲文化,如京剧,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皮影戏表演的过程,给学生讲述传统皮影的制作过程,如选皮,脱水,画稿,刻制,上色,拼接,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紧接着,学生模仿相应的步骤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皮影制作,用细砂纸将胶片或透明塑料卡磨毛,再在此基础上画出涂布的图样,将其裁剪下来,用彩笔在上面涂,在人物四肢连接处打孔,用鞋扣铆钉铆好,用小锤子轻轻敲击使其固定,最后用钢丝将皮影穿上。学生经历皮影的制作过程,制作完皮影后,可以在课堂上表演,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感受与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二、将建筑文化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建筑的特色和风采

建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结构多样,可以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素材,为学生讲解建筑文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建筑文化,也有利于学生感受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现代建筑”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鸟巢”这一现代建筑,让学生总结现代建筑的特点。“鸟巢”的突出特点为大跨度、大桁架和大空间,整个建筑的承重能力很强。“鸟巢”空间结构新颖,建筑和结构浑然一体,独特、美观,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从功能来看,其稳定性比较强,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鸟巢”的设计和建造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建筑工艺和创新理念的飞跃,“鸟巢”成为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城市发展的象征。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水立方这一建筑的结构。水立方的设计灵感主要源于水分子结构,实际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透明的膜结构,同时也使用了蓝色光线照射,形成水波纹的效果。选择蓝白相间的颜色,视觉上呈现晶莹剔透的冰块,综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水和冰两个元素。从设计材料来看,水立方外层为透明的气垫膜,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而且还能反射阳光,冬暖夏凉。

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发掘建筑文化,能够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感受建筑风采,调动学生探索建筑文化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三、将国画文化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和格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在小学美术中学习欣赏中国画,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学生从中能够了解内涵丰富的国画文化,在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有利于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水墨画为例,其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水墨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而且也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水墨山水画”时,教师可以重点为学生讲述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水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作者多以情感为主线,歌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使观赏者感受到中国画的意境与格调,深化对国学文化的了解。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水墨山水画的基本用笔技巧,如勾、皴、擦、染、点,用墨技法,如浓、淡、焦、干、湿。

中国瓷器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学观念,追求图案的对称、平衡、和谐,能够展现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画的宝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欣赏瓷器,全方位感受瓷器之美,同时体验人民对吉祥、幸福等美好象征的追求。

教学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青花盘”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引入青花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瓷器的发展过程。青花瓷是我国陶瓷艺术品中的珍品,产于元代。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引入青花瓷的相关内容,能够让学生了解瓷器文化,感受蓝色与白色交织形成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紧接着,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收集青花盘的图片,总结纹样有什么特征,如画的内容主要有植物、动物、人物、风景多种类型,由点、线、面三个元素构成,让学生分别举出具体的例子,感悟我国瓷器文化的发展过程,感受瓷器绘制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文化意识较为薄弱,不注重文化的传承,难以理解文化的价值,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进一步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让学生全方位感知这些文化,提升文化传承意识。

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书画展览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书画作品,从这些书画作品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引导学生鉴赏齐白石的《虾》,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感受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了解不同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引入不同的绘画主题,如绘制一幅水墨画,给学生发放材料,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或其他工具进行水墨画创作。部分学生对民族服饰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水墨画绘制有古典意境的民族服饰,全方位感受民族文化。学生完成作品后,由最终的评委评选出最具创意和文化鉴赏价值的作品,并为该生颁发奖状,使学生全方位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将其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能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而且也能使美术课堂更有“韵味”。为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的融合效果,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也可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盈小学美术课堂,让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在今后教学中,教师也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发掘其他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渗透到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全方位感知文化的魅力,激发文化传承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让美术课堂更有“韵味”。

【参考文献】

[1]李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路径分析 [J]. 华夏教师, 2023(34).

[2] 吴桂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3(32).

[3] 孙丹丹.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美术课堂更有“韵味” [J]. 新智慧, 2023(24).

[4] 李玲. 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究 [J]. 新课程研究, 2023(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