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邵嫦娥
【摘 要】插图以其直观性、情境性、美育性等优势,已逐步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得到运用。文章根据当下新课改的要求,分析插图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其激发兴趣、解释诗词、梳理脉络、拓展联想等应用方式。利用好这些方式,可以让图画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更好的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本插图 古诗词教学
一、缘由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优秀的古诗词具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表达精简而意象鲜明等特点,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因此,优秀古诗词进入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必然。新课改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由此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但这一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难度。在学习层面上,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阅历储备不够丰富,对文字的阅读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古诗词往往言简意赅,学生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在意义。在教学层面上,目前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与零散,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让短句变长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教师指出可以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意境,也有教师指出可以创设古诗词学习情境等,但这些方法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仍然不够直观。在教育的新趋势下,直观性、情境性、美育性的古诗词教学方式越来越受教师们的追捧。
(二)“兴发感动”的“诗教”思想
“兴发感动”是叶嘉莹先生古典诗词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根源于《周礼》对“风、雅、颂、赋、比、兴”的阐述。叶嘉莹先生提倡要从“赋、比、兴”的基本含义进行理解。“赋”的感发力量来源于它叙写的句法、篇法的结构;“比”是“以此例彼”,“以”是用,“此”是这个,“例”是比,综合了比喻和比拟之意;“兴”则是引发、感动。古诗词的教学,一方面要注重吟诵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语言的美丽,品味诗歌独有的韵味,吟诵这一方法可行性强,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感受诗词的“温度”,一、二年级学生仍处在小学的起步阶段,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意象,发表自己的感受颇有难度。而图画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认识事物、了解地点、补充信息等特点,因此,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将图画与古诗词结合,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期改善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二、插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一)插图具有直观性
插图具有一定的直观性。直观性的图画可以将古诗词中抽象的意象与概念转化为学生脑海中形象而具体的画面,这一点在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不充足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借助简洁的插图来辅助理解古诗词的抽象内涵。
例如,在教学《咏鹅》一课时,学生可能对“曲项”这一概念产生困惑。“曲项”言简意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难以理解,而教材中的插图就起到了辅助学生理解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索、推测的形式从插图走进诗词,认识陌生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
(二) 插图具有情境性
插图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一幅图画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情境,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营造独特的、简略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情境构建,使学生感同身受、轻松愉悦地学习,这也有利于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例如,在教学《画》一课时,学生对于《画》中的字词并无疑惑,但是读起整首诗来却难以理解,诗词中描写到“近听水无声”,但生活中的水流怎么会无声呢?教师以“同学们到亲戚家里看到一幅山水画”为基础创造一个简略的情境,以提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想象建构出画中青山耸立,水流其间,繁花盛开,鸟嘻枝头的画面,正是画的逼真,才会有人想要“近听”水的声音。
教师通过对插图的简略描述,引导学生逐步自我建构情境走进诗词,品味诗词的内在含义与情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使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三)插图具有美育性
插图具有一定的美育性。蔡元培先生对美术作出过解释—图画,美育也,而其内容包含各种主义:如实物画之于实利主义,历史画之于德育是也。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旨在通过教育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使用图画辅助诗词理解的过程,是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等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审美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悯农》一课时,学生对农民辛苦劳作这一诗词内核缺乏同理心,没有全面认识到劳动的美丽。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农民辛苦劳作的插图,引导学生将自己做家务、班级值日时的感受迁移到插图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插图共情,可以让学生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与不易,促使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从而正确认识、理解、欣赏劳动的美。
教师引导学生与插图共情,从共情的插图走进诗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所包含的内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能力。
三、插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以插图“激兴趣”
古诗词中描述的生活意趣常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无法使学生轻易地产生共鸣,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就成为如今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之一。
相比抽象精练的文字,插图就更能以直观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时而搭配音乐、动画,能够快速为学生营造出古诗词描写的氛围与意境,使学生在感官与情绪上受到感染,快速拉近古诗词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比较常见的运用方式就是在新课之初,教师通过文中插图向学生展示古诗词中优美的景象,使学生对图中的美景产生向往,进而对诗词产生好奇。此外,也有一些更加新颖的运用方式,如用可爱的卡通形象表现诗人或景物,用卡通形象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对诗词内容产生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以插图“解诗词”
1.“解”背景
“知人论世”是学习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重要策略,但要让小学生充分了解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只依赖文字信息并非易事。在运用“知人论世”法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可以结合信息化技术,采用情境化演示的方式进行。若能及时引入文中插图,便可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古诗的背景信息。例如,对于古诗词当中的很多地名,学生很难通过注释搞明白到底指的是哪里,然而借助地图,学生就可一目了然了。
2.“解”字词
利用好课文插图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还能够很好地使古诗词中精炼抽象的字词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在教学《池上》一课时,“浮萍一道开”一句用词精炼,但对于没有见过类似场景的学生而言,却会产生浮萍“一道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疑惑。这时,教师通过图1来展示浮萍被船儿荡开的场景,就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记忆词意。
图1
3.“解”情意
让学生观察插图、创作图画,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整首诗词的情感或思想,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时,诗人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对游观庐山作出了总结。但本诗从写景到说理是很隐晦的,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从诗句中提炼出景物中蕴含的道理。这时,教师借助一幅AI绘制的庐山全景图就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移步换景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三)以插图“理脉络”
插图不仅限于文中的插图,教师还可以大胆地使用连环画、简笔画的方式,重现整首诗词的叙事顺序,帮助学生化繁就简,找出诗词线索,理清整体脉络。
例如,《滁州西涧》《惠崇春江晚景》等诗词,都是一句一个景,句句可作图的。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连环简笔画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与背诵。此时,自创连环画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记忆古诗的一个好方法,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美育的发展。
(四)以插图“助联想”
教师不仅可以给学生观赏插图,更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动手画图。古诗词精练抽象的用词,非常适合学生展开丰富有趣的联想: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对古诗词的再创作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巩固理解诗意,进一步感受诗词中深邃的情感内涵。
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汇报等方式对学生的画作进行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讲一讲自己对诗词的不同理解,让学生充分地对诗词进行思考,充分地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的很多古诗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通过各种方式以插图来解诗情。教师对诗句的理解不能直接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通过直观而优美的插图来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探究、自主梳理、拓展联想,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交互化、直观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寇小伟.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