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童谣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唐鸽鸽

【摘 要】童谣是一种最基础的儿童文学体裁,其形式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却意韵深远,富有语言美、形象美、内涵美的审美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张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童谣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内涵美的审美渗透,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童谣 语言文字 童谣形象 审美教学

优美的童谣能够充实儿童的思想,愉悦其心灵。童谣的语言简洁明了,却蕴藏着许多生活智慧。在小学起步阶段,教师可以借助童谣,营造美妙的氛围,以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现童谣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

一、识别语言文字,感受童谣语言美

童谣是富有旋律的儿童歌曲或饱含儿童情趣的短小韵文。它一般具备节奏明快、精短凝练的特征,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第一步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借助童谣内容浅显、口语化的文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语言进行口头交际应用。这样能够丰富其语言表达,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意识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壳,是文本内容的精髓,是学生想象表达的中介。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咀嚼童谣语言,识别童谣中的文字,才能使其体验童谣语言美,为其合理地想象和通顺地表达打好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童谣大多基于真实的语言情景,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中的民间童谣《摇摇船》: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这首童谣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语言习惯,反映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课堂上,教师通过点名读、分男女生读、比赛读、尝试用不同的方言读等形式的朗读,带领学生识别语言文字,走进童谣文本。在不断变化的反复阅读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该首童谣的语言文字特点,不仅句末“摇、桥、宝、包、糕”押韵,而且长短句交替,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学生感受童谣的语言文字后,再去朗读并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就能体会文字表达的情感。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让一年级学生用“唱”的形式领会童谣,“唱”的时候配上旋律、曲调,容易入情入境,促进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这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体悟童谣内涵。

在语言表达上,童谣有口语化、押韵和节奏鲜明的特点。不同的童谣,其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有区别的。如游戏类童谣《丢手绢》《找朋友》《拍手歌》等适合儿童在游戏时吟唱;而问答类童谣是一问一答式,成对互动着去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此外,还有绕口令类、数数歌类、摇篮曲类、颠倒歌类、民间童谣类、节日童谣类等不同类型的童谣。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童谣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联系实际去思考、理解其中的道理或含义,享受语言美感,也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其表达意识的提高与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触摸文学形象,感受童谣形象美

在古代,童谣大多是由成人创作且带有地域特色,通过儿童口耳相传而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后出现了新童谣文学体裁,它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有紧贴社会现实的童谣,有反映校园生活的童谣,有游戏活动的童谣等。在童谣中,创作者创设了广阔而绮丽的想象空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形象,童谣的文学张力得到扩展,它留给儿童的想象空间也越来越大。

例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春节童谣》,主要描写了从腊八到春节前后民间的传统风俗。教师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读熟童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结合生活常识和经验,为体验审美创设条件。教师让学生回想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了解我国辞旧迎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等风俗习惯。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喜欢想象,也敢于想象。在儿童充满想象力的大脑里,天空是彩色的,鸟儿是唱歌的,小鱼是会捉迷藏的,蝴蝶是会跳舞的……整个世界都是多姿多彩的。童谣中会出现许多美好的想象元素。例如,《彩虹桥》中提道:“雨过天晴白云飘,蓝天飞架彩虹桥,赤橙黄绿青蓝紫,数数颜色有七道。彩虹桥,谁来造?太阳公公点头笑!”再如,《小螃蟹》中提道:“小螃蟹,真骄傲,横着身子到处跑,吓跑鱼,撞倒虾,一点也不懂礼貌。”这样的童谣对学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能够引发学生的诵读、传播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童谣中可拓展和延伸之处,触摸童谣所塑造的拟人形象,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丰富童谣内容,如小鸭,小鸭,嘎嘎嘎,游到水里吃鱼虾;(       )。学生可以通过想象补充句子,如可以想象:小鸡,小鸡,叽叽叽,又吃虫儿又吃米;小青蛙,小青蛙,呱呱呱,吃去害虫保庄稼。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诵读和想象中,发现、触摸童谣中的文学形象,并能塑造更多的文学形象,进一步体验生活的多彩与美丽。

三、填补文本“留白”,彰显童谣情趣

写作表达中利用潜在的“召唤结构”,设置文本的“空白”,可以给读者创造遐想空间。童谣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留白”,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不再局限于发现童谣形象这一表层想象,还可以借助童谣某些情节,想象童谣语言之外的画面内容,感受童谣情趣。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积极填补“留白”,发掘、体会童谣中的情趣。

童谣往往富有生活气息,在言语上是偏于直观感受的,儿童极易理解。但有些童谣是需要学生凭借想象去对话—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可以对“空白”进行补充“填空”,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经验不足,想象的内容比较简单,其脑海中构建画面容易夸张,脱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根据生活从多个方面去想象。例如,《一园青菜成了精》是一篇活泼生动而充满想象力的北方童谣,巧妙地将蔬菜拟人化,把其成熟过程想象成蔬菜之间的一场激烈大战。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蔬菜间的大战情节作为教学补白重点。

“小葱端起银钢枪,一个劲儿向前冲。茄子一挺大肚皮,小葱撞个倒栽葱。韭菜使出双刃锋,呼啦呼拉上了阵。黄瓜甩出扫堂腿,踢得韭菜来回奔。莲藕斗得劲头儿足,胡萝卜急得搬救兵。歪嘴葫芦放大炮,轰隆隆隆三声响。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

教学中,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战争”场面。教师对此可以创设大战三个回合的场景。如第一回合是针对小葱和茄子—它们带了什么武器,结果如何?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想象第二、三回合的大战。最后,让学生猜一猜其结果如何,理由是什么。一个接一个难度逐渐加大的问题,促使学生去猜测、想象,引领学生对文未呈现的部分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虽然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些弱,但在交流表达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蔬菜的武器其实就是它们各自的特征。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会有哪些蔬菜加入战斗,它们的武器各是什么?这就促使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联想,去发现绘本图画中的细节;通过想象体悟吟诵童谣的乐趣,借助语言表达丰富想象力。在整个童谣学完后,教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编写新童谣,鼓励学生尝试仿照童谣的语言模式,编写新故事,感受童谣新乐趣。学生不断地模仿想象,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极大的开发、提升。

童谣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学生表达情感的工具。在引导学生诵读童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诵读,在朗读吟诵中塑造童谣形象,感受童真童趣;在关注童谣“留白”,努力续想情节、尝试模仿补白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童谣的积极性,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平.融入童谣的小学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9(5).

[2]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