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变奏助推“微写作”升格
作者: 朱倩倩【摘 要】近年来,“微写作”以其短小精悍,灵活多样的特点,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上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核心素养,探索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微写作”的四种活动策略:“改”“辨”“借”“赏”,旨在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微写作”实践中落地生根,将语言运用与思维、审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微写作”升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微写作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彼此交融、浑然一体的。用文字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属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而要使习作观点鲜明且逻辑合理,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是习作还是“微写作”,都是追求美的,对美的认识则体现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中。文以载道,“微写作”虽然微小,也必然有其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意味。
“微写作”贴近学生的现实学习与生活,有利于学生随时“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微写作”近几年在小学阶段的运用逐渐增多,具体形式有微日记、小练笔、微作文等,受到教师与学生的认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开展“微写作”,如何实现“微写作”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紧密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小学语文“微写作”的现状研究
(一)语文教材的角度
教材是开展“微写作”实践最好的例子,统编版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每一单元都有习作,这些习作都紧扣单元要素。除此之外,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小练笔,如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课后的仿写句子;三年级下册《荷花》课后习题中的仿照样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这类小练笔和教材设置的习作单元等一系列练习彼此有机配合,共同架构了一个旨在培养、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网络。
(二)语文课改的角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应基于学生自主写作的特点及需要为之创设有益条件和尽量广阔的空间,弱化相关束缚,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也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其中“加强平时练笔指导”对“微写作”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微写作”,二是要对学生的“微写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语文教师的角度
从检索的有关小学语文“微写作”的文献来看,教师普遍认为语文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应该充分发掘并且利用好语文教材的资源,为开展“微写作”提供条件。然而,能够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微写作”,或者亲自“下水”进行“微写作”的小学语文教师又有多少呢?
现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微写作”实践大多还是以语文教师讲授技巧为主。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一味地引导学生堆砌辞藻,这样的做法可能会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受到禁锢。针对这样的现状,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学观念,由“牵”到“放”,亲自“下水”,率先垂范,发挥示范作用。教师可为课堂的“微写作”开展引入接地气的素材,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生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二、四重助力,助推“微写作”升格
新课标指出,所谓核心素养,即学生主动且深度地介入语文实践活动,其间积极创设特定语言情境所对外呈现的,不仅是对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对语言、思辨及创造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微写作”是积极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新举措,是用一种整合的思维重新审视语文教科书。教师应使用多元评价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思维,同时注重文章的立意,引领思维的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学写结合,在比较鉴赏、分层赏析中感受文本内容的独特之美;借助多种语言形式,实现文化的理解,并融入实践,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四重支架助力,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微写作”过程中落地生根,助推“微写作”提质增效。
(一)指向语言感受与运用的“改”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微”的概念,以微见著,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写作状态。在“微写作”教学活动中,采用课文改写的形式,关注遣词造句,形成个体语言,最终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美妙境界。以古诗为例,教师让学生将讲故事改为写故事或现代诗,带着学生乘着诗的翅膀,感受语言文字。
对于小学生而言,改写古诗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内化,更是对古诗内容的回味与把玩。这种入情入境的方式,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与记忆,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在丰富他们想象力的同时,又给了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谓趣味多多!
如在开展五年级下册课文《稚子弄冰》的“微写作”实践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对古诗的大意有了初步了解,学生通过朗读全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随后,学生在全诗中找出对于“稚子”的动作描写,体会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为古诗增加一些细节,让原诗更易理解和记忆,让“小故事”更有文学色彩。(附学生作品)
寒冬的早晨,孩子们按之前的约定,三三两两地跑到雪地上,来到前一天藏冰的地方,围成一团,开始行动。他们悄悄地拿出夜间冻在盆里的冰,然后拿起小铁勺,沿着冰的边缘轻轻地敲打,一块完好无损的冰就被取出来了。最关键的一步到了,孩子们拿出了热水和彩丝丝,只见他在头部沾了一点热水,然后不停地在同一个冰面上点,反反复复,终于成功了。随手拿起小铁勺,轻轻地敲打冰面,冰立刻发出了如玉磬的声音。正当我准备回家时,突然如玉碎的声音响起,原来是自己的冰掉在了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辨”
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涉及直觉、形象以及逻辑思维,同时还涉及辩证及创造思维。思维被赋予了某种程度的敏捷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教师应当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它是实践创新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它也是学生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语文学科体系中,作文是尤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均提出了一定要求。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匠心独具的文章和词句。在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文本的思辨点,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思考品析的实践中,学生往往会于内心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个“心理场”。
这种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期待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探索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发掘语言文字隐含的特殊内涵,提高感悟能力,拓宽思辨的深度。
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学生理解小古文含义后,教师聚焦课文中的“不动”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王戎到底是“不动”还是“动”了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随后立即动笔,抓住这“动”与“不动”的思辨之处,让学生置身于“思”与“辨”之中,发掘学生语言、思维的增长点,并在文本矛盾处进行思辨。教材中的课文处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如果教师抓不住矛盾冲突,就激不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借”
写作是培养、强化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并喜欢上阅读,指导他们深度解析优秀作品,感受优秀语言艺术的魅力,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进一步拓宽其审美视野,帮助其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并学会描述美甚至创造美。
在《白鹭》一课中,文章在描写白鹭外貌的时候,是如何做到恰到好处描写白鹭的外貌的呢?正是由于这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的色素搭配,才能够更加凸显出白鹭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文章内容让学生展开仿写训练,结合自己所喜欢的小动物,展开外貌形象的描写。通过描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眼睛、耳朵、尾巴以及身段,突出自己对于小动物的喜爱。这样学生就能够立足课文内容,达到仿写训练的效果,并且激发学生微写作的潜能。
(四)指向文化自信与认同的“赏”
语文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即学生对中华文化表示认同,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经由语文学习,接触并爱上中华文化,在有效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扬。唐诗宋词元曲的风韵情志,经典著作的丰厚意蕴都是民族性格塑造和民族文化养成的不竭源泉。语文教材已逐步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注入,借助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的熏陶,学生可以形成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和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中的《精卫填海》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聚焦于体会精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旨在寻找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
在反复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如精卫,她是人们在神话故事中创作出来的,传承至今。千百年后的今天,世界上还有没有精卫,或者说如精卫一样无私奉献的人?学生受到启发后,都能提到现代社会,也有很多有着精卫精神的人。接下来,教师通过渲染,出示中国铁路人、中国航天人等形象,让学生感知身边的英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后,教师可以出示清代顾炎武的诗作《精卫》,品读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精卫,我们四年级的学生也是一只只精卫鸟,以好学之心填学海。说到此处,让学生动笔,尝试“微写作”。写心中所感,想对神话故事中英雄人物说的话。通过这样的“赏”,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神话故事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小学语文“微写作”实践的反思与建议
“微写作”,从课文出发,指向表达。它是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关注和重视,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益尝试,是对读写结合方式的创新探索,是谋求读写双赢的破与立。总之,在“微习作”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打破现有课程体系各板块各自为政的现象,把语言运用与思维、审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助课本资源开展“微写作”教学,通过创设“改”“辨”“借”“赏”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助推“微写作”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薛法根 . 用母语编织意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写作教学要义[J]. 语文建设,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