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徐国新

【摘 要】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意识、健康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工作,把同伴学习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无疑为构建有效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积极研读语文新课标,体会和领悟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新形势,在教学中突破教材束缚,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组织;突破学习时空,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突破主体关系,关注同伴的分享与互动;突破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表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积极、更真实、更有效地投入自主、合作、探究、思辨、明理的学习活动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同伴学习 有效教学

近些年,我国同伴学习的研究掀起了热潮。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同伴学习形式还比较单一、相对形式化,同伴配对不合理,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同伴学习的形式,没有更多的关注过程。同伴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同伴间的分享交流、互学互助,以及互动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同伴学习,课堂得到了延伸,生生关系得到了重建,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也得到了升级。

文章研究的同伴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在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品行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相信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在能力,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配对的形式组织起来开展的合作式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有效学习活动。融入同伴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方式和策略的改变,而且还涉及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环境等系统的重构。

一、突破教材束缚,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组织——让学生学习做到泛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同伴学习强调教材内容关联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突破现有教材束缚,结束“一本书”的时代,解决了传统课堂的“唯教材论”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组织,让学生的学习做到泛在性。

在智慧互联时代,信息来源多元化,教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同伴学习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如图片、动画、声音等。丰富的课堂资源有利于创设逼真的教与学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教师能为学生提供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教材配套的优质拓展资源,以及分享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学生能够从教师提供的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资源,实现“选择学习”。“选择学习”才是目前最好的个性化学习。每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能力,选择不同的资源开展学习。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通过描写1961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厚谊。教师在教学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可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开展“选择学习”。在课前自学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作者的其他相关作品,如《泼水节的来历》《傣族风情》等,还可以提供写作背景、民族知识、民族歌谣等相关联的资源,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环节了解课文背景、作者思想等有助于理解课文的相关知识;在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课文讲解的动画、视频、课文原文朗读的声频等有助于课文教学目标达成的资源;在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活动“研究我们的民族”等。

二、突破学习时空,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同伴学习强调: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突破学习时空局限,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解决传统课堂的“唯课堂论”等问题,不再是为课中的40分钟而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让教学设计与学习内容走出封闭的课堂,关注教学全过程,即不光在课中让学生怎么学,同时也要在课前让学生弄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课后让学生拓展或延伸学什么,以及学得怎么样。这无疑为课堂教学创设了更加灵活、开放的环境。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目标与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在同伴的协助下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地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有一个选做活动—依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文本教学任务简单,教学设计更具弹性。在教学中,教师可选用以同伴学习为主的方式,将依据文本改编剧本作为同伴学习的主要任务。改编剧本并不是一个简单任务,需要学生熟悉文本情节,做好剧本分配。学生对于同伴创作剧本并进行表演的形式十分感兴趣,课前、课中、课后参与热情高涨,在整个过程中围绕课本需解决的两个问题—“复述课文内容”和“说说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方法好在哪里”也迎刃而解。在剧本的改编过程中,学生依据不同的故事板块划分改编任务,分析人物个性并以此设计人物对白与动作,讨论人物行为动机,进而思考人物行为的利弊……同伴合作学习中,有负责改编剧本的,有负责上台表演的,任务虽不同,但整个过程中,学生凝聚力强,交流积极,知识的获得与文本的领悟都是由学生自主习得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三、突破主体关系,关注同伴的分享与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同伴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同伴之间的分享交流与互动评价,解决传统课堂的“唯教师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或研讨的问题,安排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认知与内化,并要求同伴即时分享学习成果,让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同伴共同参与评价,给学生一块快乐成长的沃土。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更强调教师的教和评,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同伴互评,以及同伴之间生成资源的相互应用。课堂教学中同伴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相对封闭的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学习与同伴互评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基于同伴学习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与个性化发展。例如,在上作文习作课“校运会精彩一瞬间”时,有的教师总是认为不会写的学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想当然地在写作前播放了一段该班张三同学100米冠军冲刺的精彩片段,再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描写运动会的好词、好句,结果不会写的还是不会写,会写的还是洋洋洒洒几百字的优秀作文。不会写的学生,不是“无米”,而是“无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先让对作文题目有相近体验感的同伴组成一个小组,再在组内组织讨论作文写作框架,接着各自完成作文。最后通过分享交流各自作文,并要求每人点评5个同伴的作文,从写作方法、技巧、语言表达和修辞等方面作全方位点评,让每个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再根据同伴的优点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

四、突破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表现——让学生自信而幸福地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同伴学习强调对学生开展知识与能力一体化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解决传统课堂的“唯知识论”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以最后一次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打破“唯知识”的考核机制,实现平时与期末,单项与综合,能力与知识融合的考核方式。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是现代诗单元,单元目标中有一点是“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合编小诗集这一活动恰是同伴学习的一次良好契机,相比于搜集资料并分享、集体分析文本并讨论、团体角色分配并演绎等这些同伴学习活动,合编小诗集极富特色、目标清晰,同样也有一定的难度。依据本单元现代诗的内容与特点,笔者给小诗集选定了两种主题,分别是“四季”和“植物”,各小组可进行选择,笔者鼓励每个学生进行个人创作。由于同伴个体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同伴群中有些学生诗歌创作意愿不强,有些学生创作水平不佳,有些学生创作风格与小组整体风格不搭……种种问题向同伴群体袭来,但仍有不少小组完成得非常好,询问原因得知,是这一组的“小先生”非常负责且把任务分配得非常好,在确定小组主题并分配好每个人的诗歌具体对象后,“小先生”身先士卒,率先完成了自己的创作,随后分享给同伴,待同伴完成后,再协助同伴进行修改……学习能力强的“小先生”值得赞扬,但懂管理、知协作的“小先生”更是要鼓励。当教师多元化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努力,学生的成长之路会更顺畅。

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是个性发展评价,也是真实性、过程性评价,还是内部评价。目前,基于云平台和智能终端形式,教师已经能够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实时性的评价与反馈。学生根据教师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自我诊断,从而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进度。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推进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勇于创新实践,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开展有效同伴学习,为学生搭建开放、灵活、轻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有升,兰玉萍.同伴学习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教学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