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课堂中的“示弱”教学的实践价值与操作要点

作者: 过秦勇 张男

【摘 要】在科学教学中打造思维课堂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策略,而在思维课堂中教师适当地“示弱”,能够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便于引发学生思考,使学习探究变得更加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质疑精神,使科学思维课堂达到一种最佳的教学状态。文章对科学思维课堂中的“示弱”教学的实践价值与操作要点作了简要阐述,旨在使科学课堂更具魅力和思维的张力,使科学学科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

【关键词】思维课堂 科学素养 课堂质疑 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体现和培养的是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培养学科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要使小学科学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场所,就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着力打造思维课堂。

实践表明,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地“示弱”,不仅是一种“教学智慧”的表现,而且是一种思维张力的展现。它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思维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探究。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示弱”的价值追寻

(一)师生平等,蹲下身子看学生

新教学中的“示弱”就体现了“师生平等”,它可以营造一种相对轻松、适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思维得到拓展,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高高在上,又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对学生吹毛求疵、求全责备,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渐行渐远,课堂气氛也会相对沉闷。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放下身架,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交往,甚至向学生请教,这样才能营造融洽的氛围。教师的和风细雨,涓涓细流,不耻下问,以及学生放下包袱,慷慨激昂,滔滔不绝,这种教学氛围正是教育追求的一种最佳教学状态。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观自身

“就以科学教师来说,在大学里,有的是学物理专业的,有的是学化学专业的,有的是学生物专业的,有的是学工程专业的……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懂得较多,但也不可能所学专业里所有的知识都懂,况且还有其他不是自己专业内的知识。因此,教师是有“弱”项的,教师是有“短板”的,教学过程中的“示弱”是“实事求是”的表现,不会“因弱而弱”,更不会因为教师的“示弱”而降低教师的威信。反之,教师如果不敢“示弱”,就会“因弱而弱”。教师在教学中“示弱”,不是“弱”的表现,反而是“强”的体现。

(三)爱满课堂,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向学生“示弱”,是一种胆量,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教学的智慧。通过“示弱”,学生看到了教师的真诚,看到了教师的胸怀,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与希望,因此“示弱”更是教师向学生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教师适当“示弱”,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就在身边,从而与老师产生亲近感,师生关系也就更加融洽。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过于强势,发挥过于完美,就会使学生产生压抑的情绪,不会也不敢去主动思维,长此以往容易养成等、要、靠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张扬,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和质疑精神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这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走下这个“神坛”,向学生主动“示弱”,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我要帮老师”“我要为老师解决问题”“老师不会的我也会”等想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示弱”的有效实践

科学思维课堂教学中的“示弱”,可以是提一个问题“你们帮老师分析下,实验这样做可以吗?”,可以是一句话“哦,原来这样做也可以,你们真了不起!”,还可以是一个实验中的“小失误”,一个教师设置的“小陷阱”,等等。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示弱”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火候”,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情况,把握好“示弱”的内容和方法。

(一)演示实验时“示弱”,引发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这说明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演示实验又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时教师适当“示弱”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例如,在教学“蜡烛的变化”时,有一个小的演示实验:点燃蜡烛,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操作实验,烧杯的内壁上会有水雾,但教师为了强调“干燥的烧杯”这个关键词,在操作实验时“示弱”了一下:教师把一只不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结果就没有如期出现“水雾”。这时教师追问学生:“烧杯内壁为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的学生说“老师你罩的位置不对”,有的学生说“火焰不够大”,有的学生说“杯子不干燥”,等等。就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激情被燃烧,探索的兴趣被激发。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猜测一步步验证,学生终于观察到了干燥烧杯壁上的“水雾”。

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示弱”,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造了科学思维课堂。

(二)易错难点处“示弱”,引发深度思考

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是学生不容易掌握或掌握不牢固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示弱”,特意遗漏或做错某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理解,巩固了知识,活跃了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富有思维含量。

例如,做使用天平称高锰酸钾的实验时,教师在实验时“示弱”:首先将天平的托盘擦干净,然后将游码移到左端零位置,接着用勺子取少量高锰酸钾放到右边托盘,用手拿砝码放在天平左侧托盘,当增减最小砝码也无法使天平平衡时,就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这时砝码和游码的总质量就是所称物体质量。做完这一系列的操作,教师就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在做这个实验时总感到不对劲,是不是什么地方操作有误?请你们小组讨论,来帮帮老师好吗?”教师说完,学生纷纷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思考、讨论、总结,最后每个小组都发表了意见,对教师的操作进行了评价。有的组认为,老师没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指针指在刻度盘正中;有的组认为,教师没有在左右托盘内各垫相同质量的小纸或小盆;有的组认为,被称物体应放在左边托盘,砝码放在右边托盘;有的组认为,砝码应用镊子拿取;还有的组认为,被称物体和砝码都应放在托盘中间,以免引起称量误差;等等。

通过这样的“示弱”教学,既减轻了教师讲的压力,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既教会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突破了重难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设计小陷阱“示弱”,丰富学习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断层、思维定式等问题,可以设计“陷阱”,进行“示弱”。

例如,在教学有关地球地理知识后,教师对学生说:6月22日夏至这一天,无锡下午7:30太阳才落山,而远在东北的哈尔滨因位于无锡北边,所以哈尔滨太阳落山肯定早于7:30。教师刚说完,见学生有些骚动,就追问:“难道老师说的不对,你们有意见?”这时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不对,暑假我去东北旅游,发现东北晚上八点钟天还亮着”。教师继续说:“我说的不对?冬天不是北方下午三四点钟天就黑了吗?难道不同的季节会有差异?”接着,教师就要求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春夏半年和秋冬半年入手,通过画太阳在南北回归线运行的轨迹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这就是挑战学生认为“北方比南方太阳早落山”的“思维定式”,教师可以通过画图、比较、说明、观看媒体等手段突破了这一难点,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学生,只有改变思维方式,才能改变自己的思维。

“示弱”不等于“妥协”,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是一种课堂的智慧。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地“装傻”“示弱”,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示弱”,可以有效地避免无谓的浪费,得到的是做事的时间和精力,赢得的是效益和人心,传授的是方法和技能。通过“示弱”可以使科学课堂更具魅力,更有思维的张力,使科学课堂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潘鹰,周唯魏.小学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实施指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