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作者: 张金菁

【摘 要】音乐欣赏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音乐学习任务,是培养音乐学习兴趣、培育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为例,通过联系生活情境、认知对比、拓宽视野和文化内涵进行提问,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新素养和文化理解四个维度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 核心素养 课堂提问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基于党的教育方针,结合义务教育的各项培养目标,关注核心素养,确保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且优质的教育,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高尚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完整的人。新标准指出,教师要改变原先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主动学习模式转型。课堂提问既是探究式主动学习模式中重要的学习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在课堂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寻小学音乐课堂的提问策略,充分考虑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精心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堂提问,强化探究式主动学习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

一、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到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都是在强调教师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准备地去应对情境中所产生的问题,从本质上而言,皆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感知、辨识与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且有意义的思考,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指向核心素养的各项基本能力,从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现实意义

音乐欣赏课程是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通常在音乐欣赏环节,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存在答不上来、无法理解等现象。欣赏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佳,课程目标也很难达成,究其原因,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教师的课堂提问,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使问题单一枯燥,或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与认知。

因此,要改变无效提问的课堂现状,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理念与目标,基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四个维度,设计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经验的问题。

二、小学音乐课堂提问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提问

音乐是能够直观反映人们生活情感的极其抽象的艺术形式,是由一个个音乐片段构成的听觉意向,它的魅力在于既能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又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不同的感受与理解。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提问创设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情境,从而将抽象的音乐作品与理论知识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音乐,发现音乐作品中的“美”,进而提升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

如欣赏《山村来了售货员》这一作品时,教师结合唢呐本身别具特点的音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并提问:你们现在身处何地?大部分学生都会猜测该场景发生在山谷或山村。接着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村民们在做什么?学生欣赏唢呐与乐队互相对答这一段妙趣横生的旋律时,立刻就联想到生活中逛街购物时的情景,说出这段音乐表现的就是购物时讨价还价的场景。

通过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提问方式,学生们很容易感知出作品中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氛围。学生被音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所吸引,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后续的音乐学习。

教师借助情境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音乐,关注生活中的艺术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从抽象的音乐旋律中提取真实的情境素材,学生自主参与设计不同的音乐探究活动,来表现自己对乐曲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进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二)基于认知水平,对比分析提问

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在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受其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共同影响的,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发挥其潜能,进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因此,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已有知识储备和新习得内容之间的联系,结合对比提问法,抛出难易适中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在欣赏《军民团结一家亲》这一作品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黎族民歌《五指山歌》的旋律,教师通过对比提问:两首作品在音乐要素、作品情绪和文化内涵上有何异同?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很快得出,区别于民歌中用问答的形式歌唱红军,芭蕾舞剧通过一套“斗笠舞”,更直观地表现了乡亲们采摘、编织斗笠、慰问红军的场景。完整欣赏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斗笠舞”,学生们也跃跃欲试,结合剧情,积极参与情景表演。

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利用已习得的旧知识来诠释新知识,然后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最优途径便是着眼于“最近发展区”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结合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提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发现不同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激发和丰富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突出学科综合,深入内涵提问

新课标首次提出突出课程综合这一理念,明确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和其他学科进行联系。教师要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的音乐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探索和发现,拓宽学生的视野。小学生对于抽象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有内涵的文化理解,因此,结合历史、人文等学科储备进行深入提问显得尤为必要。

如在学生整体欣赏感知《卜算子·咏梅》歌曲后,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乐句中分别展现了梅花的哪些品质?学生只需要进行人文学科的知识迁移,不难答出梅花不畏严寒、谦逊豁达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接着教师可以层层深入追问:梅花的品质象征了谁的形象?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说出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坚强不屈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在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昆曲元素,体会浅吟低唱、腔如水墨的唱腔特点,并模仿昆曲中的润腔方法,模唱作品中的片段,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通过人文、历史等学科的融合渗透,教师层层深入提问,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研究与探索,致力于更深层次的思考,让音乐作品鉴赏更具宽度和广度,领悟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发掘作品背后的人文价值和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基于核心素养深入提问,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增强文化自信,更有助于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高尚品格的完整的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精心组织和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问环节,开展能充分体现学科综合的各项学习任务,推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效提升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的能力。坚持素养导向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方共同激励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的进一步革新,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提问策略将会更加完善,逐步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课堂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赵树辉,吴文漪.小学音乐教学100问[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