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索

作者: 朱锦涛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索0

【摘 要】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依托语文教材,以学习任务为出发点,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从整体视角出发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重构,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要着力从整合教学内容,创设认知情境,搭建学习支架三个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驱动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 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围绕特定主题、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以学习任务为出发点,以学习项目为载体,重构语文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从学习任务群视角出发,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任务群

(一)精准梳理课文教学点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处处留心皆学问”,单元学习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两个具体内容。在本单元中,《蟋蟀的住宅》是最后一课,是一篇观察日记。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教师对本文进行梳理,确定以下教学点:首先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其次,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精确表达,练习表达;再次,根据鉴别、举例、图片说明等形式,掌握蟋蟀建造住宅的基本过程,通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伟大工程”;最后,感受作者文章生动的表现形式,以及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精心构建学习任务群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蟋蟀房屋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文章的兴趣,笔者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群:任务一—小小“住宅”侦探员;任务二—小小“住宅”观察员;任务三—小小“住宅”建造师。

二、创设认知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特级教师肖培东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的载体。课堂上,认知情境的选择和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沉浸到学习活动中,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思考、表达与探究,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深度学习。

(一)以挑战性情境激发深度思考

学习任务群是结构化的学习任务,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而,创设挑战性认知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深度思考。在《蟋蟀的住宅》学习任务群中,学生要根据对文章的分析,挑选出最贴合蟋蟀住宅特点的图片,并用简短的文本、绘画尝试表述。这一结构化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小组集思广益体悟蟋蟀住宅建造的特点,完成图片辨识挑战。挑战性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对语言探索和语言理解的学习兴趣,协助学生积累丰富知识,在语言欣赏和认知的过程中塑造多元感知力,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提升学习效果。

(二)以开放性情境触发深度阅读

开放性情境能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求,通过对开放性学习任务的选择与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在《蟋蟀的住宅》学习任务群中,学生需要进行多种观察阅读实践活动。首先,学生对学习任务群任务二中“观察之眼”这一开放式、体验型的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其次,在“观察之眼”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从以前依赖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思考,提升了学生对于文章的观察能力。最后“对比阅读”的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学习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作,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进原来的知识结构,完成知识迁移和应用,促进学生对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的喜爱。

(三)以生活化情境生发深度表达

教师在运用学习任务群方法组织教学时,要通过构建具体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授课内容转化成具备真正意义和具体目标的学习任务。比如,《蟋蟀的住宅》的第一个任务是“小小‘住宅’侦探员”,学生在全面、持续、系统化观察住宅图例与亲手绘制蟋蟀住宅图例后,对观察住宅开展解读。在解读环节中,学生将参考人类建筑住宅的经验,重新审视蟋蟀的思维模式,通过生活经验与文章内容对比,总结蟋蟀在建造住宅时所考虑的因素与具备的特点。

三、搭建任务支架,促进思维提升

(一)图画型支架:根据文本的语言有效转化

图画型支架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语言可视化。图像为学生从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提供了支撑点。学习任务群任务一中,如何辨析蟋蟀的住宅示意图,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里的词语,从而总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图像对比,语言是抽象的,当语言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学生首先需要理解语言,才能找到正确的蟋蟀住宅。辨析住宅图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了解语言准确性的过程,特别是把握住关键字辨析,以此帮助学生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衔接。

(二)文本型支架:基于表达的特点有效拓展

文本型支架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来体会情感,加深理解。在“小小‘住宅’观察员”这一任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精练的句子旁标注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以作家的视角体会蟋蟀给予的情绪,从而感受蟋蟀的优秀品质。这种情况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可能会有点难。因此,上课的时候,教师设置了学习任务群任务二中的对比阅读:发掘课文的留白,补充英国作家麦加文笔中的蟋蟀。此外,教师还及时引进法布尔的事迹,让学生体会作者仔细认真的创新精神,进而能够更好地扩展学生的学习视线,完成深度的课堂教学。

(三)导图型支架:结合教学的需要有效引入

导图型支架是通过图形、线框、标记等形式将繁杂的知识结构清楚地呈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工具,主要形式是思维导图。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和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握抽象的阅读内容,但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从整体上清晰地感知文章思路、结构和行文脉络。例如,在学习任务群的任务三中,学生借助图示中的思维导图(图1),能够很清晰地了解蟋蟀修建“住宅”有四个重点方面:动工时间、工具、动作协调、持续整修,并以其为思考的支架沉浸到文本之中,探索修建的要点和过程。而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借助思维导图尝试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内化语言。

图1   《蟋蟀的住宅》思维导图

四、建立多元联结,提升阅读效果

(一)自我联结:在情境中感受主旨

学习任务群设计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给予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群任务二“小小‘住宅’观察员”时,不仅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而且还根据蟋蟀建设住宅时使用的动词体会达尔文如何用语言赋予画面活力。这类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动力。

(二)阅读联结:在情境中融入知识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离不开资料的收集和查找。丰富多样的参考文献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贮备,扩大浏览量,还能够协助学生提高阶段性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关材料,开动脑筋将《蟋蟀的住宅》与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联系起来。例如,《蟋蟀的住宅》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在这本书中,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在他的笔下,这些可爱的小生命还是昆虫吗?分明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啊!课后,学生们可以去读一读《昆虫记》,进一步感受它生动、有趣的语言,通过阅读联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书本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自然联结:在情境中发掘生活现象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结合自然,贴近生活。课文中作者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与社会生活的点滴联系,生成自由灵动的文字。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也应从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能够从自然中探索知识,也能够带着知识去探索自然,并以文字的方式记录探索发现的成果。例如,《蟋蟀的住宅》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经了解蟋蟀住宅的基础之上,在现实生活中去探索发现其他动物的建房特征。通过自然的联结,学生能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知识在学生心中便有了具象的画面,学生就能更好地在文字中学习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荣维东,李雯雯,张耀友.语文“学习任务群”统解[J].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2(6).

[2] 戴晓娥. 大单元教学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基础[J]. 语文建设,2022(12).

[3] 章俊. 基于统整策略的学习任务群教学探讨[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22(5).

[4] 张克中. 学习任务群:语文教学的依据与难题[J]. 中学语文教学,2022(3).

[5] 徐晶. 学习任务群在学生深度学习中的有效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22(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