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思维的小学数学单元导图设计与实施研究
作者: 徐晨
【摘 要】单元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大单元思维模式,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单元思维“地图”,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单元导图具有图示化功能,能够将整个单元的知识梳理成互相联系的结构,这种结构体系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科思维 单元导图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张小学数学教学应采用更多的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单元导图具有清晰的逻辑性和较强的直觉性。教师可以对单元导图的应用方案进行全面的研究,通过单元导图和串讲指导学生连接单元知识,从而优化小学数学单元的整体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导图的应用现状
(一)对单元导图在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不够重视
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在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使用单元导图,忽视单元导图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整个单元最后还有复习课,内容是重复的,学生在前面的研究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性知识,只要口头或通过PPT展示就行,不需要再花时间去制作单元导图,这样会影响单元导图在整个单元学习中的价值。
(二)运用学科思维绘制单元导图的训练欠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刻认知和理解学科思维,把握不同学科中思维形式的内涵,才能以思维型教学驱动学生深度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单元导图的学习,能够加强对知识的总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变通能力等。从现在的课堂来看,有的教师并没有想到利用单元导图教学;还有的教师直接出示单元导图,而不是让学生去制作单元导图,这样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会受到影响。
二、在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单元导图的作用
(一)助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制订教学框架简图时,教师首先会对这个单元进行了解和梳理。如制订这个单元简图的时候,教师要知道本单元主要涉及量感、空间观念、推理意识等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要站在大概念教学的视角下,把握度量的核心内容及研究的思想方法,架构起连接知识和数学素养的桥梁。通过单元框架简图的学习,教师对教材的框架结构,以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是非常有利的。
(二)助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师教得明白,学生才能学得明白。教师设定好每节课的大任务后,学生对于每节课的重点也自然能把握住,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那么他们理解知识的能力自然也会提升,同时为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很多时候没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如果能合理运用单元导图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大幅提升。同时,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时候,单元导图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学生在用单元导图整理单元知识点的时候,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升。其实好处不止于此,单元导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单元导图应用技巧,提高他们对单元知识的归纳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单元导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厘米和米”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安排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单元导图。在正式设计单元导图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再根据每个学生对这个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引导学生去完善单元导图。在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要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完善思维导图,最后教师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单元导图,全班一起交流汇总,这样学生归纳单元知识的能力会有大幅度提升。
三、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单元导图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单元导图的设计
单元导图的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以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为例,本单元目标是“初步认识线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这在课时目标中都有体现。
根据单元导图,我们就能快速抓住这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出“教—学—评”一致性的教案。以第一课时“认识线段”为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建立线段的表象。
(2)在折一折的活动中,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示范和具体的练习操作中,学会画线段。
(3)在认识线段的过程中,形成对量感的初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评价任务:
(1)用看、拉、指等活动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评价要点:准确判断是不是线段,能正确说出线段的特点。
(2)通过折、比、画等活动,比较线段的长短、学会画线段。评价要点:知道线段是有长短的,会根据线段的特点画线段。
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板块是围绕两个点来展开的,①初步认识线段的特点—知道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②利用线段的特点解决问题—知道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示范和具体的练习操作中,学会画线段。每个板块对应一个知识点。
(二)单元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如在教学“厘米和米”这个单元时,课前,教师应综合整理单元的知识要点,明确基本的知识点,以及整个单元的脉络后绘制单元导图。然后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展示绘制的思维导图,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效率。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快速掌握“厘米和米”这个单元中思维导图中的重要知识点,看看它有多少分支,每个分支具体是哪些都要整理出来,从而引出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如什么是厘米,什么是米,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少,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单元导图的过程中重点观察各知识点的层次,层层分解、消化吸收,建立完善的单元整体知识结构体系,方便学生后期进行深入学习;最后,整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梳理整个单元的整体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单元导图里面本单元知识点的长时记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组织练习,巩固单元导图与串讲效果
教师在日常授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单元导图的作用,可以将单元导图和日常的课堂进行融合。教师可以不用常规的习题格式,根据单元导图的内容去设计与之配套的题目。如在“厘米和米”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实践类练习题驱动学生独立绘制单元导图,并解答问题。
图1中的“身体尺”研究单综合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设计配套单元导图的习题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从长远来看,还可以提升他们用单元导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单元导图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如果教师能把单元导图合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应该从实际教学出发,在整体单元的教学中合理利用单元导图,将其作用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洁仪.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单元复习课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4.
[2]王艳.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