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
作者: 汤佳雯【摘 要】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要义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领域的知识、方法和思维以跨界、融合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并借助这一过程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这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一次全新挑战,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语文新课标中对“跨学科任务群”本质内涵的定位。单元整体跨学科学习要从学生需要入手,创设鲜活真实的“跨学科”情境;针对学习需求,规划贴近学情的“跨学科”任务;依托任务指向,开展卓有成效的“跨学科”教学。
【关键词】单元视域 跨学科学习 研制任务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任务群中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核心要义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领域的知识、学习方法等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并借助这一过程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这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一次全新挑战,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语文新课标中对“跨学科任务群”本质内涵的定位,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在落实和践行跨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基于单元整体,明晰“跨学科”的实施价值
解读单元编排逻辑、文本写作特色,需要具备前后联结、上下贯通的大视角,以便整体地审辨、理解文本被赋予的教学功能。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化的方式编排,决定了单元内容都集中指向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基于单元视域下的跨学科需要从整体大视角入手,洞察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真实障碍,从而明确跨学科的必要性。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单元编选了两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和《四季之美》,以及略读课文《月迹》。其中,《鸟的天堂》通过作者两次前往鸟的天堂所运用的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展现了景色之美和无限活力;《四季之美》以一年四季的顺序,展现了不同时间段的优美景色和闲适生活,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有机交融;《月迹》一文则通过月光下的一系列活动,描绘了农村夜晚的有趣生活。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存在的障碍点主要就在于辨析动静描写的不同,以及作者对景物描写的顺序设置。这样的障碍仅仅凭借教师的讲授,甚至完全依靠语文的教学方式,都无法真正高效地达成,这就显示出“跨学科”学习的内在价值。
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来看,目标的确定可以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而在需求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多领域的课程形成相应的支撑。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应该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要求,而需要借助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创设真实且有意义的情境”,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集结多学科的资源,构建驱动性的任务。跨学科学习需要打破各学科间的隔阂,达成学科知识的融合。在单元整体视角下开展跨学科学习,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真实有效的单元情境,并由此设计单元任务体系,驱动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通过设置“走进自然寻美”的主题情境,要求学生将单元中的课文学习视为一场精神之旅,走进自然一起欣赏寻美的旅程,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欣赏美、记录美、展现美,为大自然留下一份属于自己的美景档案。
这一情境一方面改变了学生单元学习的姿态,使其从原本的客观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体验者;另一方面可以将课文的阅读和学习转化成为与实践相关的“寻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欣赏美、记录美、展现美,这自然就超越了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使跨学科学习成为一种必然,从而使学生以更加多元和立体的方式走进文本,感受景物的特点,洞察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基于具体学情,明确“跨学科”的多元领域
“跨学科”的核心本质就在于领域和资源的整合,强化课程育人的效能。从本单元的选文以及要素定位来看,学生要形成的关键性能力是借助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洞察作者描写景物时的构思方法。教师只要统整学生的障碍点,就可以确定本单元可以整合的其他学科领域。
从《鸟的天堂》一文来看,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以静态描写的方法,通过观察地点的转换,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大榕树的繁茂。这一描写特点就与美术学科中以不同的观察角度来描摹景物有着必然的联系;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作者就以动态方式展现了鸟儿纷飞的场景,作者运用的语句形式就与视频镜头的切换有着诸多共性之处;而《四季之美》中有大量色彩的描写,这一描写则将形态和颜色的变化过程展现得清晰而灵动。
对“跨学科”任务的设置和规划,不仅要从明确的目标和最终的评价入手,保障单元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同时也需要找准语文课程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对应点和交融点,最大程度地落实“跨学科”的高效融合。
【任务一】“我是朗读者”
读一读《鸟的天堂》的相关语句,用合适的语调、语气、节奏边读边想象清晨“鸟的天堂”;用自己喜欢的朗读形式,读一读《四季之美》,感受课文语言的多样性,欣赏季节变化之美。
【任务二】“我是插画师”
借助跨学科学习,尝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多种方法,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作出细腻、生动、有趣的画面。如将四季景色的变化集于一张作品中;将“鸟的天堂”傍晚和早晨的不同景色也绘制在一起。
【任务三】“我是摄影师”
结合单元最后的习作要求,选择一处景物,将在本单元课文学习中习得的动静结合的方法,以及如同慢镜头捕捉画面似的描写手法,巧妙融合在一起。灵活地展现景色的优美和变化特点,将情境中的“寻美”进行到底。
纵观这一单元的任务群设置,教师将教学的着力点聚焦在单元定位上,也借助于任务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实施和融合的平台,既基于语文学习的需求,又促进了语文学习的目标达成。
三、基于能力发展,明确“跨学科”的实施策略
姜树华曾经撰文指出,“跨学科”要从语文学科“跨出去”,也要向语文课程“跨回来”。这一过程绝不是简单的拼凑或是机械的叠加,而是要充分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语文课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就需要以学科的核心知识为支点,找准不同学科之间的混合点,推动学生言语意识的觉醒。
如该单元中动静两种不同形态的描写,与美术学科的摄影构图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就需要紧扣这一融合点,利用所跨学科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究竟是如何借助动静不同的方式来描写景物的。
鉴于此,教师就可以将这个单元教材的目标定位与美术学科相关的绘图、融色进行跨界融合,帮助学生借助语言载体感受景物之美,从而洞察作者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预设过程中确定了跨学科学习,却常常无视学生的真实需要以及认知规律,强行将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入具体的学习过程之中,这种生拉硬拽的方式难以真正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价值。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任务设置的目标指向入手,为“跨学科”的自然融合助力。
(一)借助内容理解,明晰能力生长需求
从“任务一”的具体要求来看,任务指向的重点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景物的特点。如在阅读了巴金的《鸟的天堂》之后,很多学生已经从内容层面感受到“鸟的天堂”中榕树的大而繁茂,以及鸟儿带来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但作者为什么要分两次来写呢?在描写大榕树时,为什么非要分成三个不同的观察位置呢?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明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得后续跨学科的介入就显得理所当然。
(二)依托教材蓝本,融合学科洞察方法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语言文字中蕴藏的画面之美,教师不要局限于语文层面的理解和想象,可以借助任务二所倡导的“多种形式”,借助美术领域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再现画面。如教学《四季之美》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以紧扣“鱼肚色”“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三种颜色,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的方式感受春天早晨三种不同的颜色的变换,同时通过“泛”“染”“飘”等不同的动词,感受颜色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课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想象语言文字描述的动态画面,品析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巧妙地与美术学科进行跨界融合,借助学生的实践性活动,演化文字所表达的真实画面,帮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习得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展现景色变化的写作方法。
(三)推动迁移运用,落实读写贯通体系
这一单元习作的主题是“( )即景”,其主要定位是“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展现景物的变化”。基于此,任务三所设置的写作表达,就可以借助跨学科的方式,运用常见的摄影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写作策略。如巴金先生在描写“鸟的天堂”一文中群鸟纷飞的场景,就是一段精心拍摄的视频,其中隐藏了许多技巧。一是,这段视频有鲜明的层次性;二是,这段视频还根据不同的画面快速地切换了镜头。教师可以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单元习作中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视频拍摄的角度入手思考要想展现景物的特点和变化,应该如何拍摄视频,接着根据已积累的经验,先拍摄视频,并融合技术编辑视频,再制作出完整的视频,最后尝试配合视频内容,撰写解说词,将单元的习作巧妙地融入美术和信息技术两个不同的学科之中。
综上所述,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打破了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弊端,促进了不同领域、不同知识、不同策略之间的交互,形成了更加通透的教育合力。教师要从统编版语文教材编排的特点和内容出发,基于特定的学习主题,从学习内容、思维方法和关键能力等维度设计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王红霞,朱珍珍.基于核心目标,实现学科融合:例谈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建构和实施[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