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低年级语文单元作业的设计策略
作者: 周维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键品质。围绕核心素养发展完成的语文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途径,更是其成长进步的阶梯。文章针对“作业目标——系统明确,直击核心素养;作业设计——统筹贯穿,推动素养形成;主题活动——真实情境,促进学生生长;作业评价——明确多元,立足学生本位”几个方面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低年级语文单元作业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 核心素养 减负增效 单元作业设计
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能使学生懂得学习深层次的意义。随着“双减”政策和语文新课标的相继落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意识到作业变革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契机,作业的概念更加宽泛。“素养观”下的作业,是学生成长的阶梯,当作业成为一种“任务”和“挑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有了大幅度提高。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王月芬博士曾指出,“单元作业”的设计理念是以单元为单位对所有作业进行整体架构和统筹分配,增强了不同课时作业内容之间的衔接性、递进性,也弥补了作业“零散性”的缺陷。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以单元目标为整体,统筹兼顾并优化创新,其高效性与“双减”政策相呼应;以核心要素为指引,指向深度学习并灵活运用,提高其科学性,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笔者综合文献资料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阐释。
一、作业目标——系统明确,直击核心素养
(一)对标核心素养,明确单元要素
在教学实践中,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中的重要任务,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样,梳理统筹制订单元作业目标,也是设计单元作业的重中之重。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直接指向了每一课的学习目标,将课后习题进行梳理,并与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布鲁姆的“六大认知类型”一一对应,可以使后续的作业设计目标更精确、设计更合理,同时也方便教师统筹考虑单元目标下各作业之间的布局和安排,避免同一认知操作上的无意义重复。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和一篇阅读推荐。从文本内容角度来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领略祖国的美好风光”,虽然低年级语文教材没有设置单元页,笔者通过对课后练习的梳理,得出结论:本单元对语文素养的四个维度均有涉及,相较之下,本单元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高、任务多,分别从“积累与语感”“整合与梳理”“理解与建构”三个维度提出要求。不仅要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积累佳句名篇;还要求其能够尝试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仿写句子、段落。
因此,单元作业设计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和“感受画面、景色的美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确定为重点作业目标,教师要分层次、分阶段落实在作业设计的各个板块。
(二)梳理单元作业目标,归纳认知类型
在制订单元目标时,一方面要对应核心素养,明确目标的素养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应布鲁姆的认知类型,进行整合归纳,从而进一步提升单元整体目标的准确性、明确性、层次性。见表1。
二、作业设计——统筹贯穿,推动素养形成
通过对单元课后练习的梳理,单元教学重点更为明确。在作业设计阶段,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将零星、散落的知识点汇聚在系统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深层次的意义。
(一)前后兼顾,贯穿教学始终
核心素养下,无论是课上教学还是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在作业目标的统领下,教师可以紧扣课前、课中、课后几个环节,设计不同的作业。
以210401目标为例,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呈现方式、不同教学环节的四种作业,来帮助学生轻松高效地达成目标。课前预习—单元预习挑战卡;课堂活动—“你指我猜”互动游戏;课后巩固—自制生字闯关卡,同学相互挑战;单元复习—生字重组短文认读。
(二)连珠成串,推动学生生长
层层递进是单元语言要素扎实教学的关键。以“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一语言要素为例,这绝不是通过一节课,一次讲解、一次联系就能掌握的。
在单元作业的设计中,将课前单元预习、课中系统学习、单元综合复习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可以有效地达成单元目标。
1.课前:设计单元预习单
单元预习单的设计可以从“生词难词”入手,精准定位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带着目标预习”的意识,在朗读中思考、圈画、猜测,既能提高预习的效率,也能在阅读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
虽然《古诗两首》和《日月潭》中没有涉及“生词难词”这一语言要素的教学任务,教师仍可以借助相关疑难词语,结合教学任务,相机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整合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这一语言要素的提升。如在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教师可以抓住“白日”“九天”这些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理解诗义、想象画面。
2.复习:设计单元复习单
“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佳作共赏”是借助“生字重组短文”,教师可将本单元的生字重新编排成一段具有欣赏性的语段,引导学生在同桌相互挑战中,完成对本单元生字的复习,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口头作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人为地提高学习标准。
与此同时,在同桌共读的基础上,学生互相提问课文中的词语,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提升和检验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从而实现联系课内外,促进素养形成的根本目标。
三、主题活动——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成长
结合本单元人文主题,可以在单元整理复习时设计“我是祖国小导游”主题学习活动,从“车票我会看”“我的语言储备库”“风景名言我会用”“我给妈妈留个言”“合作介绍家乡美”五个环节。依托真实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感受祖国景色的优美和语言的魅力的同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介绍身边的美景中去,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合作介绍家乡美”是单元活动的主任务,也是情境来源,在真实情境下,学生先完成了第一关挑战“车票我会看”,这一关的内容是根据“语文园地”中“识字加油站”的知识改编的,在新的语境中复习生字,并与其他活动串联,增加了活动的连贯性。
第二板块的“我的语言储备库”则是对后面介绍家乡环节的知识储备。本单元有大量的描写景物的词汇、句式,是“小导游”讲解时重要的语素材料。在单元复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整理并分享小导游的“语言储备卡”,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新课标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具有良好语感”这一语用要求的达成,并培养了学生“梳理与探究”的能力。
(二)团队合作,培养能力
和以往不同,本次的口头表达任务由团队合作完成,笔者设计小组活动评价表,借评价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指导组内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共同进步。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推动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形成。小组合作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积蓄了能量,提供了方法、给予了建议,从而可以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四、作业评价——标准明确,主体多元,立足学生本位
(一)一一对应,明确评价标准
“教—学—评”一致性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确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多元的评价方式则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目标、感受学习效果、提升学习兴趣,这一点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笔者在设计单元作业目标时就将单元作业形式和评价标准一一列举,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厘清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其挑战欲望。见表2。
(二)多元评价,激发学习欲望
低年级的评价,笔者舍弃了分数制,而是通过“PK式评价”“闯关式评价”“展览式评价”“积分式评价”等具有挑战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摘星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师的肯定、家长和同伴的评价得到五角星,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关照,也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此同时,结合活动,设计评价表给予了团队成员互相评价、互相促进的机会,给予了学生展示的舞台,也给予了学生自信和快乐。组内分享和班级分享、家校分享相结合,使学生合作能力得以培养,个人价值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许艳.合理制定目标,提高作业有效性:以“小数加法”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2).
[2]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