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探究

作者: 钟军红

【摘 要】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有效教学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必定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起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学进行整体性、关联性、逻辑性的设计,构建起螺旋上升的结构化问题驱动,既体现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师要让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切实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逻辑 问题教学法 问题驱动

一、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应用价值

利用问题驱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数学新课标指出,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意味着数学课程的价值应立足于育人本质,而育人无论是从学年考虑、单元考虑,还是课时考虑,都是彼此关联的,在教学时,通过问题驱动,可以沟通彼此的联系,有利于教师系统思考、全面育人。二是有效提升思维品质。课堂提问如果繁杂琐碎,重知识、轻思维,内容片段化,思维碎片化,很容易影响教学效率。教师通过序列化问题驱动的设计,能让学生的思维前后勾连,有效涵养思维的系统性、严密性、批判性。三是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所需获取的知识、所需形成的技能、所需积累的经验、所需发展的智慧、所需形成的素养有序联结,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密融通,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二、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问题驱动教学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设计不合理

问题驱动教学法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然而,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考虑问题的难度和重要性,导致问题的设计不合理。例如,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难度适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二)课堂氛围不活跃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问题驱动教学法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然而,一些教师的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导致学生缺乏活力,参与度不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成果不明显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应该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然而,一些研究表明,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导致教学成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佳应用方式和实践策略。

三、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情境引入,构建问题框架

汪秉彝和杨孝斌先生指出,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开展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从数学学习情境中提炼出问题,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序的学习路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结构化,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三个学习情境:第一个情境是“假如我是护航舰舰长”,由此产生“怎样下令才能击沉海盗船”这一核心问题。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发出指令,发现炮弹总是落在海盗船的左右,同时思考:“第一次下令为什么不能击沉海盗船?”接着,通过学习该课程知识,学生发现,精准确定位置除了需要确定方向,还需要确定角度,继而利用旧知,用量角器量出海盗船在北偏东30度的位置。学生调整角度再次射击后,发现炮弹落在海盗船前后,便再次产生新问题:“第二次下令为什么还是不能击沉海盗船?”通过探究,学生发现除了确定方向和角度外,还需要知道距离才能精确确定位置,于是纷纷动手测量图上距离,并利用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教师追问:“现在你有信心击沉海盗船了吗?”学生回答:“向北偏东30度方向、距离2千米处开炮”,最终,海盗船被击沉。在该案例中,教师借助情境围绕着“怎样击沉海盗船?”这一核心问题,通过两次追问:“为什么不能击沉海盗船?”实现情境与问题互融共进,引发旧知与问题的冲突,使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第二个情境为“假如我是搜救队队长”,安排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环节。第三个情境为“假如我是阅兵式指挥员”,安排在拓展与提升环节。以上三个问题情境均以核心问题和问题驱动的方式呈现,形成问题驱动与数学学习情境的有机融合。

(二)逻辑推进,构建问题结构

数学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有学科逻辑关系的整体结构;学生的认知也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而是有活动逻辑的结构化过程。因此,数学学习是一个有学习逻辑的活动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驱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主问题与次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每一个问题都要围绕主线推进,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什么是分数?”“分数怎么表达?”“分数的大小是多少?”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贯穿全课。在教学第一问时,学生意识到当两个人平均分一个蛋糕时,每人分得半个,无法用已经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从而引出分数,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接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选择一个,通过折叠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让学生知道不管怎么分,只要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后,可以再让学生借助另外的图形,通过折叠涂色,表示出另外的分数,从而认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分数。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通过多层次的学习,学生充分感知并明确了什么是分数。接着基于第二问让学生在逐步积累的基础上,尝试表达分数,即教学分数的读写方法、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等。在教学第三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直观比较分数的大小,知道分数也有大小。三个问题贯穿全课,不仅遵循了学科知识间的关系,更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形成结构化的学习逻辑。

(三)科学设问,激发求知欲望

在课堂实践中,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问题导学”的整体教学效果有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问题是否科学、是否正确、是否适合。如果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那么学生将会被问题深深地吸引并沉浸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乐趣当中。为此,设置一个科学且适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问题导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如“分数除法”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教学,是基于对分数的认识,以及对乘除法的应用所进行的,对学生而言,计算题是最令其头疼的。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使计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并正确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方法则为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了有效助力。合理应用并持续优化这一教学方法,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数学新课标要求下的重要措施。总之,以核心能力为指导的数学学习需要一个开放的课堂,通过大问题激发学生深入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在概念构建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构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借助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要通过多种问题的探究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萍.核心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课堂探索[J].智力,2022(32).

[2]陈镇水.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驱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2(29).

[3]杨爱娟.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