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董余凡

【摘 要】比较阅读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重要议题。文章分析“比较阅读”的理论来源及对古诗词教学的现实意义,并从合理选材、有效启发、灵活开展三个方面对“比较阅读”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比较阅读 古诗词教学

一、比较阅读的理论依据

比较阅读指的是将内容或形式等存在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少则两篇,多则一组,对比着进行阅读是一种锻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理解的有效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对“比较阅读”的深入研究,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各科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词具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这也为“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比较阅读对古诗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它能促使学生不断探究知识。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对学习内容格外关注,才会有思考和探究的内驱力。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在一堂课上常采用诵读、想象等方法带领学生只精读一首古诗,这种单一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系统性,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比较阅读作为一种新颖的阅读方式,将有内在联系的文本组合到一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作比较探究,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弥补了单篇教学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不断地比较中探究了新的知识,获得了新的学习体验,也会由此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就会提升。

(二)促进思维发展

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内容放在一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析,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比较阅读,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一方面,古诗词意蕴丰富,其可发掘的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作深入的比较与分析,他们的辩证思维、综合分析能力由此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在比较阅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够在开放的氛围中突破以往思维模式的桎梏,自由地思考与探索,并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产生个性化的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加强文化传承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开展古诗词教学,既从“量”上扩充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篇目和范围,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从“质”上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相关的古诗词,深度发掘并感悟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加强文化传承,建立文化自信。

三、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细读文本,合理选材

张志公先生说:“只要比得恰当,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教师在开展比较阅读前必须对教学文本和有待选择的材料进行细致钻研,合理地选择可比材料。

一方面,选择的材料之间要有一定的实质性关联:可以是不同诗歌在背景、主题、情感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即求同比较;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或同一意象的不同情感表达等,即求异比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作为比较的对象必须在某一点上存在关联,同时这个点还要与当前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不能为了比较而比较,致使材料无效堆砌。

另一方面,在保证文本之间的有效联系之余,还要注重选材方面的适度,既要把握好所选材料的难度,又要把握好扩展的尺度。一首诗中可发掘的教学点有很多,因此,可供选择的比较材料就有很多。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同时兼顾文本自身的特点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选择。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诗词,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自然就不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去作比较阅读,否则,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到影响。比较的材料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在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材料可以稍简单些,从字词、意象等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时就可以从诗歌背景、诗人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选择比较材料,作适当的扩展。例如,在教学《稚子弄冰》时,教师可以出示同作者、同题材的《舟过安仁》,在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以及诗人自身的童心未泯。

(二)以生为本,有效启发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作为基本教学原则之一,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发展探究思维和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比较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方法的指导,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层次、有梯度地设计比较内容,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比较和探究中逐步感受诗词的意蕴。在选择具有探究性的内容之余,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具有启发性。例如,在教学《十五望月夜》一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将“不知秋思落谁家”改写为“不知秋思在谁家”?通过引导学生换词比较,感受诗人用词的准确和凝练。同为这首诗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出示《泊船瓜洲》《望月怀远》等诗,引导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探究“月”在不同诗歌中所寄寓的不同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他们根据当前需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和话题,引导他们在主动的思考探究中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例如,在学习《春夜喜雨》时,可以让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有关“春雨”的诗句,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春雨在不同作者笔下的特点。

(三)基于实际,灵活开展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到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因此,在开展比较阅读教学时,教师还要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灵活地开展比较阅读。

根据当前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一开始就引入比较内容,为新授知识的学习降低难度。如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前,教师出示之前学过的陆游的同为爱国题材的《示儿》,帮助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把握古诗的创作背景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开展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攻破学习重难点。如《枫桥夜泊》中的“钟声”是学生较少接触到的意象,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这时教师可以补充出示其他描写钟声的诗句,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惑。

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开展比较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如在学习《暮江吟》一诗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诗人白居易善用色彩来传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观念,教师补充出示诗人的《问刘十九》《卖炭翁》《忆江南》等诗,并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比较并探究诗人通过不同颜色、不同色调传达的不同情感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在实际教学中生成的兴趣点,组织学生在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较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进一步开展比较阅读实践。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策略,将其应用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合理选材,坚持以生为本有效启发学生,并基于实际情况灵活地开展,让比较阅读策略的实施真正具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J].读写月报,2019(Z1).

[2]强姝璠.比较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注:本文系南京市第14期教学研究课题“指向文化传承的小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21NJJK14—L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