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慧”理念下“四生课堂”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
作者: 余煜 金波【摘 要】课堂建设一直是课程改革的研究焦点,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强化学科实践,要求课堂教学中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学习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绿色智慧理念下的“四生课堂”以生活化的情境设计、生态化的结构推进、生成性的交流互动、生长性的实践体验为“四生”要素,通过厘清“四生课堂”特质,建构“四生课堂”实施模型,明晰“四生课堂”实施路径,开展“四生”课堂评价,实现“四生课堂”综合育人。
【关键词】绿色智慧 四生课堂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由此可见,课堂建设是新课标深化教学改革的研究焦点,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鉴于此,厘清、明晰并探索新课标视域下“四生课堂”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路径,既有助于教师提升课堂育人质量,也对促进学生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本文阐述绿色智慧“四生课堂”的内涵,以及对新课标背景下“四生课堂”的实践路径提出建议。
一、“绿色智慧”理念下“四生课堂”的内涵概述
“绿色智慧”理念最早出现在城市建设领域,是指智慧城市以创新为引领,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为基础的一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笔者将“绿色智慧”理念引申到教育上,来源于学校“海绵城市”理念基础建设中的两大智能系统:一是学校的“雨水自动收集-灌溉”系统;二是“太阳能自动发电-储电”系统。这两个系统既具有绿色环保的元素,又富有科技人文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学校基础建设就是一个巨大的课程资源库。因此,“绿色”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预示着对生命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智慧”代表着对未来的前瞻,对教育科学的追求。因此,“绿色智慧”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儿童天性、顺应成长规律、启迪儿童生命,绿色智慧强调的是儿童要站在教育的正中央,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智慧”理念下的“四生课堂”是一种允许儿童在生活化、生态化、生成性、生长性的空间中进行主动学习的教与学的组织活动。新课标的颁布,丰富了“四生课堂”的内涵,赋予了其鲜明的特征:一是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课堂更有活力,二是生态化的互动让课堂更灵动,三是生成性的推进让课堂更自主,四是生长性的体验让课堂更具探索性。
“绿色智慧”决定着“四生课堂”形成与表现,是引领;“四生课堂”构建决定着“绿色智慧”的实现与达成,是途径。“四生”课堂生活化的情境设计、生态化的结构推进、生成性的交流互动、生长性的实践体验四个特性互相渗透,相互依存,彼此支持,以儿童为中心,从而呈现出“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样态,形成师生同生共长的课堂形态。
二、“绿色智慧”理念下“四生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新课标,厘清“四生”课堂特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强化学科实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四生”是指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具备生活化的情境、生态化的推进、生成性的互动、生长性的体验四个元素。“绿色智慧”理念下的“四生课堂”,“生活化的情境”采用符合儿童认知和表达的方式,在真实的情境和问题中生发出学科学习资源;“生态化的推进”基于学生生成性资源捕捉和利用,推进下一项学习任务,让学习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真实发生;“生成性的互动”通过项目、任务等形式激发学生内在探究欲,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不同层次的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生长性的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学情,建构“四生”课堂实施模型
“绿色智慧”理念下的“四生课堂”实践,以新课标为基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四生”特质为基础,推动课堂转型。
1.整合育人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引,深入研读教材,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教学目标”构建层级化的“育人”目标体系,各学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建构与“四生”课堂特质相符合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质量”标准一体的内容体系,以学科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培养学科综合能力。
2.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是课堂革命的直接参与者、推动者,是课堂变革的核心力量。“绿色智慧”理念下的“四生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科教材中不同内容的育人价值,围绕“四生”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拓展延伸、融合重构,探索与素养目标相匹配的结构化学科内容,形成典型的“四生”课堂样态。
如在教学“简单的周期”时,教师以学校校园空间布置和绿色智慧课程基地水培植物展示方案设计为真实情境,在学习内容方面,立足教材适时融入科学学科的生命周期、语文学科的二十四节气歌、信息科技学科文档的编辑等内容,使学生多角度地探究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富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整节课以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为探究主线,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过程,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练一练等环节的学习,体会画图、排列、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
3.创新教学方式
以新课标为指导,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将生活化的情境、生态化的推进、生成性的互动、生长性的体验四要素内化为学生学习方式,探索形成单学科“四生课堂”的教学范式、跨学科“四生课堂”课堂教学范式,全方位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一方面立足单学科,形成“四生”课堂的教学基本范式,研读新课标,各学科充分发掘、体悟学科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与素养目标和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典型的课堂样态,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拓展跨学科,形成跨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立足新课标的跨学科学习要求,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围绕学科学习,组织、策划多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4.落实多元评价
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原则,增强过程性评价的育人价值,对课堂学习进行量化的评价与持续性改进。依据课堂观察作分析综合,并指导教学作调整,总结出真实可靠的教学实践策略。对于学生在“四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相关学习行为与品质等进行观察与分析,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教学中收集学科育人导向下“四生”课堂的实践研究资料,使评价系统化、可行化、实效化,在评价中注重过程评价,丰富增值评价,实现综合评价,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三)基于校情,明晰“四生”课堂实施路径
“绿色智慧”理念下的“四生课堂”,以学科育人为引领,以学科实践为抓手,统筹规划,系统思考“四生课堂”实施路径。通过建立“四生”课堂机制、重构学习方式、变革教研方式、构建支持系统等,提炼“四生”课堂实施策略,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在学校“大教研”的理念下,通过学科教研、联动教研、跨学科教研,定时间、定主题、定内容开展基于“四生课堂”的教学实践。一方面,立足学科,提炼了学科“四生课堂”实施范式,结合新课标,将生活、生态、生成、生长四要素内化为课堂表现形式,探索与素养目标和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以美术学科为例,课堂的基本范式:首先设计与学习内容匹配的生活情境,然后提炼基本问题,还要提供学习支架,接着小组合作开展探究学习,最后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另一方面,融合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科,形成了跨学科“四生课堂”实施流程。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四)基于素养,开展“四生”课堂评价
依据“教—学—评”一体化原则,研制了“四生”课堂评价方式,其一是开展过程性评价,依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品质开展评价,设计了“四生课堂”评价量表,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其二是制订“教—学—评”一体化观测表,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参与程度、学习收获及能力提升效果,将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与达成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获得最优发展;同时,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观课议课,在增强课堂学习实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生课堂”的建构与实施,以生活化情境为基础、以生态化推进为主线、生成性的互动为前提、生长性体验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推动课堂转型,让学习发生,让思维可见,让能力进阶,促进学生实践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凸显课堂价值,实现了学校课堂建设的综合育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金波.“绿色智慧”课程理念下“四生”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
[3]杨惠娟.“开新学堂”的价值引领和校本化建构[J].小学教学研究,2024(14).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普教立项课题“基于海绵城市基础建设的‘绿色智慧’课程实践研究”(编号:D/2021/02/1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