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美育人:让每一个乡村孩子美起来

作者: 徐燕 陈慧君

【摘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乡村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龙堤小学基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实际,提炼出了“微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从创新微美环境、研发微美课程、开展微美行动、建立微美评价、推动微美融合五个方面探索乡村学生的成长之路,引领乡村学生于微美中成长。

【关键词】微美育人 乡村教育 乡村学校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科学制定城乡学校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龙堤小学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所距离城区不远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近年来,生源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学生数量从900人降至100人,其中留守学生占48% 。面对生源数下降、无办学特色的瓶颈,学校亟须从内部激发活力,实现内涵优质发展。龙堤小学根据办学实际情况,从创新微美环境、研发微美课程、开展微美行动、建构微美评价、推动微美融合五个方面入手,全面开启乡村学校“微美育人”的高品质建设探索之旅。

一、“微美育人”的提出

如何留住生源、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满足乡村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要,成了新丰镇龙堤小学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在城乡小学自主发展共同体牵头学校大丰区实验小学的协助下,龙堤小学师生深刻体会大丰区实验小学“大美育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结合乡村学校“小而美”“小而优”的特色发展目标,提出“微美育人”的教育思想。

“微美育人”力求通过发掘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中每一个微小细节中的“美”元素,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全面理解美、深入领悟美、真挚欣赏美、自如表现美,使“美”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微美育人”是由小见大、滴水穿石的育人过程,体现了积聚与渐进的育人力量。

“微美育人”以“积微美成大美”为校训,秉承“微以养正 向美而行”的办学理念,以美启智、以美润心、以美化人,提炼出“德美·言美·行美”的校风、“润美·涵美·塑美”的教风、“悟美·品美·立美”的学风,通过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等多种途径,致力于实现“让每个乡村孩子美起来”的育人目标。

(一)“微美育人”体现国家发展乡村教育的政策要求

《关于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着力把乡村学校校园校舍等“硬环境”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结合起来,重点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机制,进一步优化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学校吸引力、凝聚力,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乡镇寄宿制学校,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基于学校规模较小的特点,学校提出“微美育人”要关注小事、面向人人,包含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共美、以美促劳五个层面,旨在通过“微美”融入,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落实“五育”并举。

(二)“微美育人”体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建构的文化特色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园文化构建,首先要确立化整为零、以微见大的设计理念。乡村学校受经费、生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动力发展不足。因此,若过于追求速度或完全借鉴城区学校的成功经验,可能会陷入欲速则不达、欲全则不成的困境。乡村小规模学校应着眼于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佳发展,这也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构建文化特色过程中的关键点。学校将“微美”渗透到环境、制度、艺体、劳动等多个层面,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地提升办学品位和教育质量,将“美”绽放在细微处。

(三)“微美育人”满足“让每一个乡村孩子美起来”的成长需求

让每一个学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我国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乡村地区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课外活动较少,缺乏自信。为此,学校以“微美”系列活动为基石,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提升德美、言美、行美,建立“微美少年”多维度评价体系,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关爱和鼓励中逐渐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二、“微美育人”的路径

学校依托微美环境、微美课程、微美活动、微美评价、微美融合五个方面,为乡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提升乡村学生的生命品质。

(一)创新微美环境

环境育人,育人环境,二者相辅相成。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1.创建微美学校文化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校在全体师生参与设计的基础上,将校园环境划分为“美·德”“美·智”“美·体”“美·美”“美·劳”五个主题区域,教师共同设计契合“微美育人”思想的校徽、校旗、校歌。全体师生看到自己的愿望变成现实后,心中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同时增强了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2.创建微美班级文化

生活于同一间教室中的人们,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志同道合者。学校开展微美班级文化创设活动,班主任带着学生一起手绘班徽,制订班级公约,设计班级展示墙,做到“一班一品”。师生携手共建微美教室,是班级文化持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微美班级成为学生的幸福家园。

(二)研发微美课程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学校将“微美”融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微美特色课程体系。

1.言行涵美德育课程

学校将“八礼四仪”和《小学生守则》融入“每月一事”课程中,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成长节点,致力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的修订,使礼仪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2.节气塑美传统课程

节气塑美传统课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搜集等途径,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变化、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传统习俗。学校开辟微美劳作区,学生结合节气进行劳动实践,将劳动成果加工成菜肴,体验劳动之美、节气文化。

3.乡土润美艺术课程

乡土资源主要分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研发出乡土润美艺术课程,通过淮剧、菖蒲画、麦秸秆画、海盐雕塑等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生在特色课程中享受快乐,获得成长,各美其美。

(三)开展微美活动

学校活动设计从小处着手,内容涵盖乡村学生自信心培养、综合能力提升、习惯养成等内容。

1.厚植乡情的微美社团活动

一方文化育一方人,艺术组开展“乡土+美术+环保”社团活动。师生共同收集废纸,学习再生纸制作技术;共同研究本土水浒、麋鹿、海盐等文化;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乡土文化作为表现题材,用再生纸进行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创作。社团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厚植家国情怀。

2.养成习惯的“每月一事”活动

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以“每月一事”为主要系列。一个月一个习惯主题,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用餐礼仪、行走规范、居室整洁、书写习惯等,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以一个月为一个训练周期,反复锤炼,让每一个乡村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习惯。学校设立“每月一事”成果展示区,学生在一次次展示中获得赞赏,激发潜能,越来越自信。

(四)建立微美评价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评价首先要尊重人的独特性,也就是这个标准不能过于窄化。”学校积极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推出“微美少年评价方案”,以期更全面、更细致地评价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1.评价内容

“微美少年评价方案”包含德行、智学、健体、美艺、尚劳五项评价内容。“德行”即“每月一事”的习惯养成教育;“智学”包含亲子阅读、师生共写随笔、家乡宣讲员等活动;“健体”则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运动一小时,进行花样篮球操、跳绳、抖空竹等打卡活动;“美艺”包括绘画、手工、器乐、歌唱、舞蹈等内容;“尚劳”包含学校“微美劳作区”活动、家务劳动、志愿服务等。

2.评价方法

同伴、教师、家庭全员参与评价,共同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微美一刻”,包括教师和同伴即时评价、班级一周自我评价和学校一月综合评价;由学校德育处搜集本月所有“微美一刻”图片、事迹,制作月度“微美少年”展板,树立学生身边的小榜样;通过晨会教师鼓励、班会同伴祝贺、国旗下的学生获奖感言、公众号家长寄语等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3.评价效果

以微养正,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成长,评价中解决了乡村学校评价内容单一的问题,重视各类活动的开展、过程的跟踪和反馈,以确保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行为举止越来越有礼、语言表达越来越美、笑容越来越自信。

(五)推动微美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规定,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为了有效搭建校家社桥梁,进一步增强教育合力,学校积极开展协同育人活动。

1.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时,全体家长走进校园全程参与孩子的一日常规活动,了解“微美育人”文化内涵、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和评价体系等;邀请优秀家长介绍家教经验,明确家庭教育在“微美育人”方面的职责,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文化建设中,共同做好“微美育人”。

2.家长志愿者活动

组织家长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干预等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家长志愿者走进微美劳作区,带领学生体验种植,教会学生辛勤劳动、热爱劳动;家长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去养老院、医院等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打扫卫生、服务病人的过程中,感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3.走进国防研学基地

校外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师生每学期两次走进区国防研学基地,开展“心怀国防梦,争做美少年”活动,接受国防知识讲座、素质拓展、射击体验等主题教育。站军姿、列队伍、冲锋打靶,学生在研学中磨炼意志、挑战自我,增强国防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以微养正,微美育人,全方位激发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活力,助推乡村学校高品质发展,让每一个乡村学生美起来,为乡村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21.

[2]肖川.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苏教名家专项“县域小学城乡共同体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SJMJ/2022/12)的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