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美育渗透路径探索

作者: 陈琳娜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需要教师及时创新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美育”的教育策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欣赏能力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发展。而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美育渗透理念,不断发掘审美因素,营造充满美感的音乐教学氛围,在学生提升审美水平的同时加强他们对美育知识的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成效。

【关键词】小学音乐 美育 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程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悦耳的音乐,并学会简单地演唱,既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又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美育”在学校教学教育层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于相关文件的不断颁布,当下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美育的教学理念值得深入探析。在小学的音乐课程中,美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还能使他们的心灵因旋律的变化而起伏并产生智慧的碰撞,使其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奠定其未来成为优秀人才的基础。因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增强鉴赏的能力,进而净化心灵并且开启心扉。至此,不断渗透美育,可以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小学音乐教学渗透不足的问题

随着美育变革的发展趋势,对艺术欣赏能力的融入已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要特征。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是推进美学教育战略的关键步骤。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的美育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于审美教育的理解不透彻。艺术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全方位体现人文、艺术学和实践等因素;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个性的成长,以实现提升审美修养的目标。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小学音乐教师仅仅把美育视为一种单纯的娱乐,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小游戏,就相当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在理解美育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常常会有所偏颇。他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上,而忽略了从学生的审美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做法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审美修养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影响目标并不清晰。当前,大部分音乐教师过分注重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忽视了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对音乐美育目标模糊不清的问题,这便会导致音乐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二、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开展的意义

美育作为一种有效的素质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美育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多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提升审美意识与情趣

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可以以直观的音乐意象和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并使他们在美的影响下受到感知。课堂中丰富多样的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当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该通过关注美学教育的特性与影响力等方面的因素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团体协作技巧。小学音乐教学不仅包括单人演奏、演唱和舞蹈等形式,也包含小组演奏、歌舞等集体表演形式。这些都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并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互相学习,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通过音乐审美教育,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音乐元素十分丰富,音乐的表现手法也呈现出多样性。教师通过丰富且生动的音乐教学方式,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其审美和人文修养。例如,一支优美动听的歌曲就具有启迪思想的作用,课本里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发人奋起的旋律中蕴含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聆听和感受这些音乐作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音乐的学习活动,如击掌、摇头、跳跃、摆动、唱歌、跳舞等与听觉相结合,使得“音乐的耳朵”与灵活的身体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并热情洋溢地投入其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其艺术思考力和创新力,展现出优美的旋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鼓励学生勇敢且自然地展示自己对歌曲的独到见解、感受音乐的魅力,又能在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五)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社会价值观同样存在于音乐美学教育的领域中,音乐可以塑造人们的思想并影响心灵。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绝佳时机。仅凭说教可能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通过探索音乐课程中的审美因素,特别关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感受,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一)优化音乐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唱《小花猫和小老鼠》这首歌曲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身体动作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乐趣;在学唱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范唱理解情绪表达之力度变化之美,通过学画旋律线将抽象音乐转化为具象之美;在创编环节,学生通过打击乐的表演感受音色、音效之美。教师应每次都设定清晰的目标来引导学生的听力活动,让他们能够根据目标去理解和感受曲子的各种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聆听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着极大的助益。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对美育情感的体验

为了收到良好的音乐美学教育效果,教师应营造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以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进而增强其审美感知能力。

初始阶段,创设故事情境。每首歌曲或乐曲都拥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在解释过程中可以使用富有情感或者幽默的话语描绘出音乐所蕴含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教学手段既能深化学生对歌曲或乐曲的认知,又能引发他们内心的共鸣,使他们在充满热情的状态下深入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核。

进一步创设游戏情境。教师通过构建游戏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去表现,从而提升他们对音乐理解的深度,实现“寓学于趣”的教学目标。例如,当教学《口哨与小狗》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动物角色扮演,这样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歌曲所传达的感情和意义,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内容。

(三)实施合作互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实施合作互动教学的关键在于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以满足学生的精神与文化需求,使他们在体验音乐美的同时滋养内心、拓宽思路。开展协同学习的方式可覆盖所有学生群体,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借助于集体努力和相互支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例如,在教授《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通过团队互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第一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让他们轮流唱出旋律以加深记忆,使其进一步体验这曲子的快乐氛围。第二步,鼓励每个小组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乐器去演绎,使他们在相互配合中加深对重难点的学习,并在互相讨论及反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在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将艺术演出和实际操作融入团体协作的氛围,对学生的协同能力及团队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充实和愉悦,这是美育价值的核心表现形式。

(四)整合应用美育资源,开发音乐实践活动

在音乐课程中实施美育,可以广泛利用社会艺术资源,如音乐厅、艺术团、民间艺术工坊等,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校所处的太仓作为江南丝竹发源地,为了推进江南丝竹的保护传承发展和推动市里各校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全市各校间举行了一系列的“江南丝竹进校园”活动,学生对民族乐器有了深刻的认知与了解,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美育是通过建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匹配的教育方式,使他们理解、寻找、体验和创造美,进而激发其对美的追求。这种方法对于提升个人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美的本质,并提升他们的音乐感受力,以此来获取深厚的音乐欣赏经验,并且在无形之中培育他们的高尚品质。因此,让美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是教师值得深思且长期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景丽.乘着歌声的翅膀:浅谈小学音乐课美育教育思路总结[J].数码设计.CG WORLD,2021(2).

[2]王倩.小学音乐美育教学的研究[J].好日子,2021(25).

[3]刘芳.关于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42).

[4]陈耀华.以美熏陶 以乐育人: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施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28).

[5]黄佳慧.小学音乐课堂审美教育构建[J].黄河之声,202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