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设计课外练习的实践和思考
作者: 孙雯【摘 要】一节好的音乐课应该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将课堂拓展至课堂外,将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外时间,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外练习非常重要。文章阐述了音乐课外练习的价值,以及教师在布置课外练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课外练习 教学设计 学习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要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外练习,可以将课堂拓展至课堂外、将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外时间。
一、小学音乐课外练习的现状
笔者曾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作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平均每班只有5% 的学生完成过音乐课外练习。由此调查可发现目前关于音乐课外练习的设计或布置一直被忽略,或是没有音乐课外练习,或是布置的音乐课外练习被忽视。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地学音乐,音乐教师应将课堂拓展至课外、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外。如利用延时的时间带学生做一些练习,布置一些课堂以外的练习,让音乐练习成为学生的日常,让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课堂上的学习会更加轻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
二、音乐课外练习的价值与应然
音乐课外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音乐课外练习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时确定目标、教学的方法和思路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课外练习又有利于学生去模仿、体验、探究、创编,从而大胆地在音乐课堂中表现自我,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音乐课外练习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使家庭气氛更融洽。音乐课外练习在课堂、家庭各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完善的教学
音乐课外练习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手段,教师要重视并很好地运用,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使用,让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1.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1)教师在执教“拉·库卡拉查”一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有关墨西哥的资料。学生通过查找,了解了墨西哥人民的服饰、歌舞的特点、墨西哥民间乐曲……上课时,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分享给同学们,大家觉得很有趣,于是他们听得很仔细,学得很认真,教师也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教师在执教“大鼓小鼓”一课前,让学生在家自制乐器,用塑料瓶、报纸等自制“乐器”,引导学生在制作的同时了解其发声原理,试一试怎样做可以让乐器的声音更美,通过这样的课外练习实现探究、审美、创编的多维目标。
让学生在上课前了解课程内容,他们会觉得音乐学习更有趣。如果学生没有提前了解课程、查找资料,他们对所学知识是陌生的,这样听课就带有盲目性,抓不住教师讲解的重难点,收获也极少。
2.课中渗透,突破难点
有的歌曲难度大,难点不易突破,教师会布置学生学唱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歌曲,通过这些歌曲来突破难点。
如在歌曲《故乡恋情》中出现了大量的弱起小节,这是这首歌曲的节奏难点。教师在教学这首歌时布置学生自主学唱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别看我是一只羊》。因为这首歌曲中有很多弱起节奏,而这首歌学生很熟悉也特别喜欢,学唱起来会很轻松。他们非常开心主动地学会了这首歌。学会了这首歌,自然而然弱起节奏的难点也突破了,教师在后续教《故乡恋情》时突破节奏难点就很容易了。
3.课后拓展,拓宽视野
教师在执教“春游”一课后,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更多的学堂乐歌作品。《春游》是百年经典的学堂乐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学堂乐歌有所了解,但是还不够。因此,教师布置他们课后去搜集更多的学堂乐歌,并查找一些关于学堂乐歌的资料,了解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将课堂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在家中自主地学习音乐,能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更高的热情与创造
音乐课外练习涉及歌唱、欣赏、表演、创编等几个方面的活动,学生在这些音乐练习中模仿、体验、探究、编创……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欣赏类练习,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听觉展开。课外让学生去聆听各类中外声乐、器乐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如布置学生课外欣赏《义勇军进行曲》,通过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欣赏,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就会油然而生。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常识,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歌唱类练习,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每学完一首新歌,教师都会让学生回家后唱给爸爸妈妈听,或者让学生当小老师,把所学歌曲教给爸爸妈妈,并与他们一起唱一唱。学生听说自己要当小老师,在课堂上学得非常认真。这不仅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表演类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表演是音乐课组织课堂活动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表演,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教师会布置一些表演类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和家人一起完成。如学完“雨天等妈妈”一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和爸妈一起演一演下雨天的故事,想象下雨天会发生什么故事。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他们和爸爸妈妈表演了淋雨,表演了送伞,表演了踩水花……提高了学生的表演力和想象力。
4.编创类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课外练习呈现的编创类的题目较多,笔者将编创类的课外练习包括即兴编创动作及为歌曲配伴奏、旋律、歌词等方面。音乐的编创练习是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也是音乐新课标中鼓励音乐创造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小学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学龄初期,是生长最旺盛、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通过编创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发掘自身对音乐独特的认识。
(三)更融洽的亲子关系
教师布置的音乐课外练习大多数是要求孩子与家长一起完成的。如让学生把当天所学的歌曲唱给家人听,请家人听后说一说感受,也可以带着家人一起唱一唱。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这一课中,学生唱会这首歌曲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创编歌词写一写自己的妈妈,回家后唱给妈妈听。得到的反馈:“我妈妈听了也很开心。”“我妈妈听了以后感动地哭了。”“我妈妈听完了以后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在这项温馨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学、一起唱。家长也找到了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方法,利用音乐课外练习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促进了亲子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指引了孩子与父母共同体验艺术的魅力,增进感情。将美好的感情融入声音表现,从而激起听者的共鸣,给人以美感,表演者的音乐情感与欣赏者的音乐情感融为一体,这就是音乐教育手段中的情感因素作用的结果。
让音乐课外练习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增进亲子的感情交流,让孩子感受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感受成长的快乐,并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三、审视与思考
音乐课外练习是艺术教育的范畴,着力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与学习兴趣。因此,无论是课内练习还是课外练习的设计,都应立足于学科的特色进行设计。因此在课外练习的设计上,教师应多研究、多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
课外练习的实施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练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课外练习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便于每个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自由选择,寻找思考的空间,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及环境的因素,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保证作业研究顺利进行,练习的意义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二)以兴趣为目的
音乐课外练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其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课外练习中,切忌让学生机械地练习,为练习而练习,要让学生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课外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
(三)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评价是对音乐课外练习是否取得效果的判断。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要选择不同时机、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这更有利于音乐课外练习更好地实施。评价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多角度、多方面地对学生的课外练习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能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外练习的信心。
四、期待与展望
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很乐意与音乐为伴。课堂短短几十分钟的音乐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同时,音乐教师应该拓宽视角,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从多角度去探索真正的“以美育人”,真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自主创造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