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课程开发策略
作者: 王潇【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要遵循内在规律,教师对此需要理性分析,按照新课标要求,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信息,为学科课程建设提供素材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特征,教师围绕学生学习主体进行生成性资源整合,对学生生活认知进行学情调研,关注学生实践生活体验,能够为课程建设提供更多资源信息。
【关键词】小学教育 综合实践 生成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比较固定的教材,教师需要有整合、创新、改进、完善的意识,针对学生学习表现和实践需要,筛选课程信息,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为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提供合适的内容,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新课标对课程建设有明确要求,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和实施要基于一定的理念,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加深学生实践体验,教师应对生成性课程资源展开整合设计,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一、坚持学生自主参与,筛选生成性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课程建设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学情观察和调研,客观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因素,才能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素材来源广泛,教师需要有更强的洞察力,细致观察,科学地筛选。
(一)自主选择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其创造性灵感不断涌现,自然会产生一些新想法,或有一些新发现。教师在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设置时,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要从学情出发,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才能筛选出生成性课程资源。
教师对活动方案进行优化处理,学生感知体验更为丰富,学习生成资源不断涌现,为教学活动组织提供设计参数。如教学“居家生活安全”这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列举居家安全情况,学生积极发言,很快就形成安全防患系列:正确烧水、安全用电、合理使用高压锅、小心使用煤气、小物品不能放进嘴里、不能玩棍棒飞镖、不能追逐打闹……为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教师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生活经历,介绍家庭安全的重要性,可以介绍安全实例。很多学生有一些生活实践积累,很快就列出安全事件。教师将这些案例作为教育素材,归纳成安全案例,在班级微信群中展示,给家长提个醒。只有绷紧安全这根弦,才能提升安全保障水平。教师组织学生讲述安全事故经历,目的是引发学生关注,增强安全意识。
(二)主动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活动,能够顺利激发学科思维,形成丰富探索内驱动力,也能够在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科认知。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学情信息,对活动方案及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其学习表现呈现个体差异,教师跟进观察,能够捕捉一些生成性信息,为课程建设提供素材支持。
生成性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师要有科学预设的意识,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出活动方案,促进学习,助力教学。如针对“寻找学校里的浪费现象”,教师要求学生深入校园中观察,寻找校园里的浪费现象,并详细记录观察情况,给出一些建议,让学生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对校园浪费现象最为熟悉,都能够主动参加观察活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积极发言,列出不少典型的浪费现象。如针对纸张浪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学生提出方法建议:设置监督岗,对浪费现象作评估,及时曝光不良行为,起到警醒和提示作用;树立正面典型;组织浪费现象调查活动,形成自我反思和提示。
二、面向学生生活领域,整合生成性课程内容
学生生活领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整合不能脱离这些区域,课程与学生生活认知紧密衔接,其应用价值才会体现出来。学生进入熟悉的活动空间,其学习思维处于高频互动中,教学生成信息不断涌现,教与学衔接自然,为课程建设提供帮助。
(一)家庭生活
教师从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出发展开课程整合设计,能够发掘更多活动亮点,促进学生生活认知的对接,提升活动品质和效率。小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强,教师与家长进行多重沟通很有必要。家庭生活实践活动设计,教师要对具体学情作科学研判。
教师推出家长活动任务,为学生指明清晰思考方向,能够促进生成资源的产生。如学习“我喜欢的小动物”,大多数学生对家庭养宠物比较熟悉,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这些宠物,介绍其突出特点,如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很多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教师调查学情时发现,部分学生家里没有养宠物,观察受限,便作出提示,让学生结合生活观察、动画片等观看经历,选择喜欢的小动物做研究。学生都有观看动画片的经历,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小动物,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给学生提供研学机会。因为要做专业观察和解读,自然需要一些知识的支持,教师鼓励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一些专业术语,提升其分析的专业性。
(二)社会生活
学生生活范围虽然很小,但其生活经历和感知却比较丰富,教师科学评估学生的生活认知情况,能够有更多新发现。实践活动需要环境的支持,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大自然、社区、街道、工厂、企业等区域,开展社会观察、调查等学习活动。
教师设计一些生活调查活动任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操作效果更好。如学习“家乡的植物”时,学生对家乡的植物有一些了解,但不是很全面,教师设计生活调查任务,让学生借助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或向资深老农请教,这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提示。学生逐渐纠正活动方向,信息来源不断拓宽,调查获得圆满成功。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和安排,给学生带来更多活动启示,学生主动作出改变,确保调查顺利展开。学生进入社会层面展开实践活动,能够更多接触社会,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学科认知,教师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调整活动方案,无疑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支持。
三、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丰富生成性课程来源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实践体验,对生成性资源吸纳和处理,可以为课程建设带来一些有价值的素材。学生实践体验最为鲜活,实践活动生成信息更为集中,教师对生成信息优化管理,为课程建设提供全新素材。
(一)乐于探究
课程建设需要产生良性循环,教师不断搜集整合生成性课程信息,为学生学习提供课程资源,还要鼓励学生乐于探索,深入生活之中,在创造性探索中获得成长。教师对学生的探索行为作出评估,还能够获得一些新发现,形成生成性课程资源。课程建设具有动态性,教师要有动态管理的意识,在发现、应用、再发现、再应用中完善课程。
学生主动进入探索环节,借助生活认知进行验证体验,能够顺利构建学习认知体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伴随生成性课程资源,为课程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在教学“寻找生活中的标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定活动任务:深入生活之中,细致观察周边事物,找到一些标志,列出观察图表,具体介绍这些标志,然后归纳生活标志的作用。学生平时对生活标志关注不多,教师及时提醒,要求学生细致观察,详细分析其提示功能,学生开始了探究之旅。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对相关标志有了全新了解。教师作出提示,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找到一些特殊标志并具体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二)勇于实践
学生处于不同生活环境之中,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探索,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学生对生活实践探索任务比较敏感,教师对实践任务作科学分析和规划,鼓励学生自然进入生活环境之中,在亲身体验中提升综合能力。探索实践带有创造性,教学生成资源不断涌现,教师需要做好整合处理,为课程建设提供素材。学生的生活认知积累存在个体差异,对实践探索任务有不同期待,教师做好教学设计,让更多学生自然进入探索环节。
生成性教学资源具有更高应用价值,教师要优化处理。如教学“种蔬菜”时,教师先展示一些花盆,花盆里面种植了一些蔬菜,学生对这些蔬菜比较熟悉,不仅能够叫出它们的名字,还了解其生长特点。教师设计活动任务:这些盆栽蔬菜是其他班级同学种植的,回家之后,可以寻找合适的花盆,选择喜欢的一种蔬菜,在家长帮助下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将组织展览活动。学生对这项活动比较感兴趣,纷纷表示要精心种植。教师利用网络遥控指导,与家长多重沟通,获得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并对活动课程作进一步改进。因为学生对植物生长规律不是很了解,每天都要给其浇水,导致植物出现了烂根,教师及时提醒,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种植经验信息,增加活动内容。
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期待,教师对课程资源作整合处理,利用生成性资源设计更多学习实践活动方案,训练价值更突出。生成性资源是教学实践中随机出现的信息和情况,教师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梳理和归纳这些资源信息,将其及时纳入课程之中,为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为课程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新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见问题及开展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13).
[2]唐春玲.开放与创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22(14).
[3]吴曼凉.项目研究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