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郑陈坚【摘 要】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美术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各项劳动技能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发展,突出美术实践创造美好生活的本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 美术教学 学科融合 传统文化
劳动教育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小学美术课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注重发掘劳动在树德、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能促进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思维品质。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适量劳动,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又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传统的民间美术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造型、绘画,再动手操作。在剪纸手工课中,那些精美、奇特的图案往往要花费学生很多的心思去构思、剪刻、创新。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剪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二)手工作业,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把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变废为宝”的手工作业,首先,就是要把垃圾清理干净,找到合适的材料,考虑手工作品的材质和制作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其次,让学生通过学习制作“变废为宝”,切身感受美好的生活要靠双手来创造。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如在挑选物品时,学生会考虑自己所做的工艺品的功能、外观和使用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运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视角去考虑问题。通过多次的劳动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严格操作,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学生参与劳动可以获得劳动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地进行劳动和探究活动,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剪纸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称花瓶剪纸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理解,引导学生耐心细致地使用纸、胶水、剪刀等工具剪出各种不同的花瓶图案,并进行颜色的组合。通过这种严格地剪纸工艺流程与操作,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耐性和专注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
二、小学美术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路径
(一)鉴赏作品,体悟劳动创作之美
采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会到劳动的美感,用画来表达,创作出美丽的作品,培养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提高,从而树立劳动观念。在实施美术教育时,教师可以采用现代网络技术。网络具有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等优点,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剪纸,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各种剪纸的图片,也可以从网上找到同年龄的学生制作的剪纸作品供他们参考。这种方式既可以给学生带来灵感,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当学生对美术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就会在美术中发挥潜能,从而探索艺术。例如,在教授“走进传统民居”时采用照片和录像,教师展示雕刻、黑瓦、白墙壁、石头砌成的画面,让人有一种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那是古时候的人们通过汗水和聪明才智创造的作品。教师把“走进传统民居”作为学习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各个时期的古建筑和村落,并对古代的亭台楼阁、古建筑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还可以把《拾穗者》和《播种》这两幅著名的画作相结合,在特殊的美术实践中,结合学生的画作,通过互动交流,一起欣赏学习。通过对杰出的与美术劳动有关的艺术品的鉴赏,对某些基础的画法进行解释,确定了基本的审美导向,让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美术教学手段,使劳动与美学有机地相互交融。
(二)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创造之美
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楼顶天台“百草园”参与种植,学生用手播下幼苗,浇水施肥,培土除草;用眼睛观察百草园不同植物的造型与色彩;用画笔描绘、写生、记录百草园植物曼妙身姿与生长状态;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感悟“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和“劳动最光荣”的质朴之美。在观察、记录、写生植物中,学生感悟到植物的美妙和生命的奇妙。通过劳动体验,学生全身心体验到劳动之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的有机融合。
(三)特色劳动,跨学科融合之美
在小学美术进中草药劳动教育课上,教师应注重跨学科有机融合,在融合中创造美。教师通过多课异构的方式,突出“中草药进课堂,传承文化瑰宝”的主题,开展中草药劳动教育课的尝试。例如,教师综合科学、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中草药。科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中草药的生长过程,学生边观察边写观察日记,配中草药植物生长的画;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与中草药相关的诗歌,在诗歌右边配中草药的画;数学教师指导学生从种植任务出发,规划统筹种植面积,制订具体的劳动种植方案,培养学生的筹划思维,美术教师引导学生画学校楼顶天台“百草园”面积图和种植株距行距图,帮助学生将中草药的美通过写生绘画和手工创作表现出来;音乐教师则指导学生为这些中草药创作歌曲。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不仅增强了学习美术的趣味性,也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四)项目劳动,引导学生感受美表现美
加强美育工作要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审美素养,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同时促进其在真实问题解决中体会美育的魅力。
如学校楼顶天台“百草园”的向日葵,它是阳光的使者、大自然的骄傲。它们挺拔的身姿,如诗如画的金黄花瓣,以及那永不妥协的追求,让人对这种美丽的植物充满敬畏和喜爱。如何留住向日葵植物的身影?这是学习美术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这个驱动问题,本项目产生了五个子项目,包括各子项目名称、方案内容、核心素养、子项目目标。
首先,认识向日葵,发现向日葵之美。学生通过“五角观察体验法”认识向日葵,了解新鲜向日葵的形状、颜色、用途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观察力。
其次,融合科学、劳动,让学生感受创新、感受美。学生在学校楼顶天台“百草园”一边种植向日葵,一边观察向日葵整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繁殖生长过程,带着一系列问题去研究向日葵,从中感受到向日葵之美。
最后,成立学校“识草绘木”课堂写生共同体,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向日葵并进行写生活动,表现向日葵之美。另外,有时利用双休日,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一起去深圳市美术馆开展美术摄影和美学观感写作活动。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创新力等核心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发现其中的科学奥秘。同时,通过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通过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他们可以通过绘画、摄影或文字等形式,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探究向日葵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学生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他们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感和使命。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理念,要与其他教育齐步行进,实现五育并举,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美术教育与劳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特别是小学美术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融入劳动教育,让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得益彰,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美劳兼修,心灵手巧。
【参考文献】
[1]韩悌明.在小学美术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1).
[2]贺敏敏.培养小学美术劳动与审美巧妙融合的策略探讨[J].小学生(中旬刊),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