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绘本,拓展单元知识
作者: 符明【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巧用数学绘本,能够有效拓展单元知识。文章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单元中的拓展课“椭圆的认识”为例,通过欣赏绘本封面,猜想绘本的内容;通过阅读画椭圆的方法,尝试用工具画出椭圆;通过探究绳圈与焦距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学科融合,感受宇宙中星球与椭圆的联系。
【关键词】数学绘本 拓展课 认识椭圆
近年来,“整合”与“拓展”成了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这也是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梳理教材中的单元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重新整合单元课时,并安排拓展性的内容,不仅能保证学生数学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为此,笔者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为例,通过单元整合后安排了数学绘本课“椭圆的认识”,帮助学生将圆的认识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椭圆的认识中,发现椭圆的特征,并学会用工具画出椭圆。
【教学片段1】
师:(出示汉声数学绘本《椭圆》)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今天我们通过数学绘本《椭圆》来学习有关椭圆的知识。请你们仔细看看《椭圆》的封面,说一说你们心目中的椭圆是什么样子的。
有的学生说“椭圆像鸡蛋”,有的学生说“像鸡蛋一样”,有的学生说“椭圆就是把圆拉长一点”。
师:你觉得《椭圆》这本绘本可能会讲什么知识?
有的学生说“会讲椭圆的形状和变化”,有的学生说“会讲椭圆在生活中的用处”,有的学生说“怎么求椭圆的面积和周长”。
师:很多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本绘本里讲了哪些内容,请你赶快翻开绘本读一读,读好后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学习单)同学们,通过阅读这个绘本,你们读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画椭圆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怎样可以看到椭圆”,有的学生说“观察玻璃杯口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柱体,同桌两人一起尝试变换不同的角度,试试能不能看到椭圆。
生:如果这个圆柱体这样放,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圆形;如果我们把圆柱体慢慢地往上转,可以看到圆形的两条线越来越接近,最后变成了一条线段。
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现象吗?
生1:台灯的光线,我们调整台灯的角度,会出现不一样的光线覆盖面。
生2:我们正着看手表,看到一个圆形;侧着看手表,会看到各种椭圆;再把手表侧过来,会看到一条直线。
评析: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他们可以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书和文章等,拓宽数学视野,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技能。在这节绘本课上,教师先让学生看着绘本封面,想象椭圆的样子,接着猜想绘本中可能会介绍哪些数学知识,最后让学生阅读绘本后完成学习单。这样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让学生对椭圆有整体的认识。
【教学片段2】
师:除了看椭圆,绘本中还提到画椭圆。请你找一找绘本中介绍了哪两种画椭圆的方法。
生1:第一种方法是让我们试着在长方形里画个椭圆,首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画一条线,连接长方形上下两边的中点,再画上一条线,连接长方形左右两边的中点。在长方形的四个中点上各画一小段弧,再把这四小段弧圆滑地连接起来,椭圆就画成了。这样画的椭圆就不会有尖角。
师:这是美术课上常见的用素描的方法来画椭圆,绘本中还介绍了一种画椭圆的方法。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好了材料,你们先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地画出一个椭圆!刚才老师收集了几组同学的作品,我们请他们来说说是如何画出这个椭圆的。
生2:我们会在同一张纸上画很多椭圆。首先,将尺子放在纸的中央,尺子的刻度应该从左到右。在3 cm、6 cm、9 cm和12 cm处分别标记出一个点。在第一个点和第二个点的中间画上一个点。接下来,在第二个点和第三个点之间画上一个点,以及在第三个点和最后一个点之间画上一个点。现在你已经画了7个点,依次在点下面写上1、2、3、4、5、6、7这七个数字,接着将纸放在一大沓报纸上,将图钉放在点1和点7的地方,用绳圈环绕这两个图钉,但不要太紧。现在,将铅笔放在绳圈内,注意拉紧绳圈,绕着图钉运动。绕完一圈后,我们就可以画一个椭圆形。
师:看老师也画一个椭圆,第一步是准备材料,第二步是画7个点,第三步是绳圈围钉,第四步是拉紧画圈,就能画出一个比较完美的椭圆了。但是刚才也有同学失败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画不出椭圆?
生3: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绳子没有拉紧就在画椭圆了,导致画出来的线弯弯扭扭的。
评析: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数学绘本发现有两种画椭圆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素描来画椭圆,这个方法画出的椭圆不是很标准;第二种方法是借助多种工具画出标准的椭圆。教师就把画椭圆的重心放在第二种方法的教学上,组织学生自己边读绘本边试着画出一个标准的椭圆。这时,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在同伴的相互合作下完成画椭圆的四个步骤,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画椭圆失败的原因。
【教学片段3】
师:你知道点1和点7叫什么吗?
生1:点1和点7叫焦点。
师:如果我改变焦点的位置,把焦点移动到点2和点6,先想象一下可能画出的图形会变成什么样子,再由同桌两人一起合作画出这个图形。
生2:点2和点6画出的图形仍然是一个椭圆,比原来的椭圆要大一些。
生3:这个椭圆变得更长更窄了。
师:为什么这个椭圆变大了?
生4:因为两个焦点的距离变短了,也就是椭圆半径变长了。
生5: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越小,这个图的形状就越接近圆形。因为圆的圆心就相当于把两个焦点重合在一起了。
师:如果把焦点移动到点3和点5,想象一下画出的图形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把焦点移动到点4,画出的图形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同学们可以在硬纸板上试着画一画。(课件依次展示画出的图形)刚才同学们都画出了椭圆,我们知道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那椭圆的位置、大小和形状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生1:我觉得椭圆大小和形状应该是与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有关,椭圆的位置由两个焦点的位置来决定。
师:两个焦点的距离叫作焦距。椭圆的位置、大小和形状除了与焦距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生2:椭圆的位置、大小和形状还与绳子的长度有关。
师:刚才我们用同一根绳子,改变了焦距的大小,会有不同形状的椭圆;如果焦距的大小保持不变,用不同长度的绳子,想象一下又会画出什么形状的图形。
生3:我觉得绳子越长,椭圆就会越大;绳子越短,椭圆就会越小。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同一根绳子,不同的焦距,拉紧绳子绕圈后会有什么图形;第二个问题是不同的绳子,相同的焦距,拉紧绳子绕圈后又会有什么图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都是先组织学生想象把焦点移动到点2和点6、把焦点移动到点3和点5时分别会出现怎样的图形,并引导学生合作画出指定要求的图形,最后将看到的与想到的作比较,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
【教学片段4】
师:在这个绘本《椭圆》的最后还介绍了宇宙中的椭圆。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的轨道就是一个椭圆。按照前面的做法,绕着点5画一个圆,写上“太阳”;现在在椭圆上任意点画一个小圆,写上“地球”。这张图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这个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是一个焦点,另一个焦点上没有任何星球……在你画的图中,地球离太阳只有几厘米;但是在宇宙中,地球离太阳约1.5亿千米。你画的太阳比地球大一点点,其实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阅读了数学绘本《椭圆》,知道了椭圆的样子,还知道了怎么用工具画出椭圆,你们还想研究椭圆的哪些知识呢?
生1:我还想知道计算椭圆的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生2:我还想知道椭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3:我还想知道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画出椭圆来。
评析:在这个环节,教师借助数学绘本《椭圆》中的故事内容,介绍了宇宙中的椭圆,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宇宙星球就好比焦点,宇宙星球的运行轨道就好比形成的椭圆形,还让学生在具体的对比数据中体会到宇宙的浩瀚。
总之,数学绘本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了数学阅读的窗户,不但让他们接触到除了数学课本以外的更多数学知识,还让他们在阅读数学绘本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当然,教师开设数学拓展课时也要适当地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让数学绘本拓展课发挥更大的价值。就如同这本数学绘本《椭圆》,不仅让学生初步迁移了学习方法,了解了椭圆的特征、画椭圆的方法,以及椭圆的应用,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是学无止境的,时刻保持着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参考文献】
徐明旭.多学科整合理念下的数学绘本教学:以数学绘本《嘀嗒嘀嗒当当当》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