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增智”功能及其实现
作者: 罗祖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与理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特别是其“增智”功能,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以及以往较长的时期内,孩子自上学起,其生活就被学校的知识教育所占据,导致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缺乏接触和了解。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但不了解真实的自然、社会和生活。比如,他们可能认识端上餐桌的白菜、生菜、菠菜,但真到了田间地头却无法分辨出白菜、生菜、菠菜。由于劳动教育必须通过劳动来进行,孩子在劳动中必然要与自然和社会互动,所以劳动教育有利于增进孩子对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这种了解能让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并将理论知识与真实世界关联起来,为他们当前和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注重知识学习而不注重劳动,即使学到了许多关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知识,也不能填补由于切身认知缺乏而导致的常识和直觉缺失,从而妨碍其在学校知识教育中取得好的“增智”效果。这是因为他们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往往是“二手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容易使他们成为理性强直觉弱、有理论缺常识的人,以致他们在自编应用题时说出合乎数学问题的逻辑却与常识不符的话,如“小明一小时走30千米,小东一小时走20千米,小明一小时走的路比小东多几分之几”等。可见,学习、理解理论知识需要一定的直接经验做基础,而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积累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
通过劳动获得直接经验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比如,种植过玉米和向日葵的学生在生物课上学习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相关内容时,一下子就能理解二者的特性和特征,而不具备种植经验的学生往往以识记的方式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低效,而且学到的很可能是怀特海所说的惰性知识。惰性知识难以与现实相关联,难以用来解决现实问题,无法转化为学生的智慧。换言之,劳动教育所带来的直接经验能让孩子的知识学习富有“活性”,有利于孩子增长智慧。
劳动教育还能为孩子学习知识提供动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大部分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动力问题。劳动教育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有利于磨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忍受知识学习过程中暂时的困苦和劳顿,还能让他们“看见”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感悟知识的价值,进而提升学习知识的自觉性。
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增智”功能,但它发挥“增智”功能的机制不同于智育。学校智育往往以知识学习为开端,劳动教育则应以实践体验为开端。在学校智育中,学生学到的大多是显性知识,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学到的通常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接近素养。
总之,劳动教育不但能培育孩子的劳动素养,而且能起到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作用,学校应按照相关政策、文件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孩子进行系统的、适宜的劳动教育。弱化、虚化劳动教育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