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身份定位

作者: 班建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确立了劳动教育作为国家课程的地位,彰显了劳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和策略等,是中小学教师应聚焦的重点。本期,我们精选三篇文章,探析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身份定位以及课内外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等问题。

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身份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使用。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身份特点,劳动教育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身份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总体而言,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应该是学习者而非劳动力、实践者而非被动者、整全的人而非片面的人。

一、作为学习者而非劳动力

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固然要劳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是一个成熟的劳动力。实际上,中小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所进行的劳动更多的是一种模拟性、学习性劳动,而不是真实劳动场域中的生产性劳动。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身份是学习者,而不是劳动力。学习者和劳动力这两种身份对个体在劳动中的具体要求不同。作为学习者,学生参与劳动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自己的劳动素养;而作为劳动力,个体参与劳动的根本目的是生产特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

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以学习者身份进行劳动意味着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或成熟的劳动者。正是因为学生在劳动方面有所欠缺,劳动教育对学生来讲才是必要的。而劳动者在劳动中作为重要的劳动力而存在,劳动力的身份是建立在其本人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基础之上的。可见,学生是以一个不成熟的劳动者身份参加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的,劳动者则是以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身份参加劳动的。

由于学生是以不成熟的劳动者这一身份参加劳动的,所以学生在劳动中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这意味着,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了劳动的机会,学生就会自动成长。作为不成熟的劳动者,学生在劳动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帮助和指导。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像面对一个合格的劳动者那样向学生提要求,而要对学生劳动中的过失给予必要的宽容和指导。

二、作为实践者而非被动者

劳动教育重在实践,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必须是一个实践者,而不能做劳动的旁观者,更不能仅仅在口头上、纸面上谈劳动。需要明确的是,实践和活动是一对关系密切的概念,但二者有着质的不同。教师如果不能准确地认识实践与活动的关系,就容易导致劳动教育过于活动化而缺乏必要的实践性。

一般而言,活动指向的是事物的运动形式,它与静止相对,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活动,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活动;实践主要指向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简言之,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与活动相比,实践更强调人的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即实践中的人,其运动是在他的主观意识下充分展开的,因而他在运动中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活动中的人,其运动既可能是在其主观意识下进行的,也可能是在外力压迫下进行的。“人在心不在”即是对后者的生动表达。

强调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者身份,重点就是强调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是一种主体的、能动的存在,而不是被动参与者。这要求教师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作为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下达的各项劳动任务。如果学生在劳动中仅仅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劳动任务,而没有充分意识到自身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那么,这样的劳动教育下,学生所进行的是一种身体的被动运动,这种被动运动充其量只是活动而不是实践。当前,很多看似热闹的劳动实践没有真正契合学生实际,无法唤起学生参与劳动的内在动机。这样的劳动更多地指向活动而非实践。

作为主观见之客观的实践,必然包含合乎主体目的的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样一种改造主要以人的两种主要实践方式来实现:一是通过主体有意识的身体运动直接引发对象世界的改变,主要体现为体力劳动;二是主体在深度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改变对象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具,进而引发对象世界的深刻变革,主要体现为智力劳动。作为劳动教育中的实践者,学生不仅要学会通过直接的身体运动改变世界,还要学会通过思想的实践引领劳动世界的发展。这要求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又要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世界,并具备用思想、观念引领世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三、作为整全的人而非片面的人

劳动教育具有突出的综合育人功能,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还具有“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等作用。这表明,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而不是一个片面发展的被异化的人。

首先,作为完整的人意味着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应该是身心统一的。身和心是构成人的存在的基本要素,劳动教育需要平衡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避免片面强调其中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外在推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身的发展,但是,仅靠外在力量的推动很难促进学生心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心的发展关涉人的精神和主观世界的发展,是以学生主体的内在认同为前提的。教师需要针对心的发展的这一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的发展。

其次,作为完整的人意味着学生在劳动中要充分占有其劳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对工人而言之所以是异化的劳动,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工人不占有其劳动。这一方面表现为工人是为资本家而劳动的,因此工人不占有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人在劳动中是被作为特殊商品——劳动力——而被资本家使用的,因此工人也不占有自己的劳动过程。这必然导致工人劳动的异化和工人自身的片面发展。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同样需要谨防由于安排不当所导致的学生劳动的异化,以避免学生片面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经历整个劳动过程,而不是将完整的劳动过程肢解成不同的片段让学生零散地体验。同时,教师要确保学生的劳动主人翁地位,让学生自主掌控劳动的进程,而不只是被动地执行教师的劳动指令。

最后,作为完整的人意味着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是发展性的存在。人的完整性体现在空间维度上个人素养要素的齐全,也体现在时间维度上个人素养发展前后的一致性。作为时间维度上存在的个体,其生存必然要与其所处时代的发展节拍统一,还要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一致。因此,教师不能仅从个人已有的经验出发谋划劳动教育,而要将劳动教育置于当下学生所处的时代,结合时代的劳动特点以及未来社会劳动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思考。否则,我们在劳动教育中所看到的学生就是静止的学生,而不是在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人。总之,劳动教育应该立足人存在的社会现实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安排和设计教育内容和形式,确保劳动教育与时俱进,取得实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