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热”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新空间
作者: 樊珍当前,由于学校劳动教育场所等的局限,中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不足,缺乏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时,部分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不强,导致部分学生甚至不熟悉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简单的家务劳动。这使他们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以及公共服务意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户外活动,“露营热”逐步形成。这为学校开辟劳动教育的新空间提供了灵感。露营活动是学生亲身经历多种日常生活劳动、提高自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优质载体,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探究露营劳动技能,形成自理、自立能力
“露营热”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应关注露营劳动技能的传授,组织学生进行搭建帐篷、取火、烹饪、净水等野外生存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露营体验和自理、自立能力。
针对帐篷搭建技能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小组竞赛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帐篷、绳子和铺垫布等设备和工具,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接着,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帐篷的种类和搭建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错误操作。然后,教师组织每个小组推选4名学生,让他们代表各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将帐篷搭建起来,并确保结构稳固。教师和其他学生作为评委,认真观察各小组学生代表搭建帐篷的过程,根据搭建速度和质量进行评分。学生兴致很高,在竞赛氛围中积极运用学到的搭建方法尝试搭建帐篷,比较好地完成了此项任务。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议,梳理帐篷搭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总结搭建帐篷的实践经验。交流中,学生从材料和工具的合理选择、结构原理、加固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对搭建帐篷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深入的认识,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为强化任务的挑战性,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教师拿出结构和功能更复杂的帐篷,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如何更好更快地搭建这些帐篷。这样的设计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建议学生为帐篷增加特殊元素,如内部的功能划分和装饰,外部的附加功能设置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实践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提出为帐篷增加隔间、储物空间,设计通风和保温系统等想法。这些提议的落实成为后续劳动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更高难度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展开团队合作和自主探究,使他们超越了当前的技能水平,增强了应对自然环境挑战的能力。
二、亲历露营劳动实践,培养自主劳动能力
自主劳动能力指学生自主选择、规划和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在露营主题劳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劳动能力的培养,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劳动自主权,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搭建帐篷、取火、烹饪等劳动内容,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劳动能力。
在“搭建帐篷”劳动实践中,教师通过4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劳动。在“地点选择”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不同地点的地表特征和环境条件。他们认真考虑了地面平整度、草地状况以及水源等因素,确保选定的场地能够满足露营生活的需求。最终,学生选择了一个整体较为平坦并且没有太多杂物的场地,这个场地不仅方便活动,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材料准备”环节,教师组织各小组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列出材料清单。经过讨论,学生梳理出帐篷、固定绳、防风钉以及橡皮锤等材料。随后,每个小组从已有材料中找出这些物品,并仔细核对,确保不遗漏必需品,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组员分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能力和兴趣商议具体的劳动分工,最终确定第一组学生负责搭建主体结构,第二组学生负责固定支柱,第三组学生负责装置帐篷的面布。
在“实际搭建”环节,第一组学生先精准地找到帐篷的中心点,合力将帐篷的主体搬运到预定的位置并展开;接着,合作拉起一组对角上的两根支柱,并用橡皮锤将防风钉稳稳地固定在地面上;然后,细心调整了其他支柱的位置和高度,确保帐篷稳固地立在地面上。第二组学生分头行动,用固定绳将帐篷与防风钉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强化了帐篷的稳定性。他们仔细地调整了每跟绳子的张力,使帐篷更加牢固。第三组学生有序地将面布平整地拉开并覆盖在帐篷的骨架上,然后用扣环等附件将其固定住,确保帐篷搭建工作完美收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部分防风钉无法打入地面等。这引发了学生的讨论,有人建议更换场地,有人提出调整帐篷的角度以改变防风钉打入的位置。经过协商,他们决定调整帐篷的角度后再次尝试固定防风钉,最后成功解决了问题。
学生凭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认真地承担起各自的任务。每个小组内部根据具体的任务为组员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如有的组员担任指挥,协调组内的工作流程;有的组员担任助手,全力协助其他组员完成任务;还有的组员担任检查员,凭借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确保每个搭建步骤都规范落实。
在“取火、烹饪”劳动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安全点火的方法,让他们选择适当的材料搭建火堆。教师还向学生传授了生火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如利用风向控制火势、调整火堆高度以控制火的温度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已有的烹饪知识和技能,根据学校准备的食材,合作设计了菜单,烹饪了营养丰富的菜肴。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露营技能,培养了自主劳动能力,还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三、拓展露营劳动内容,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强化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培育美德善行。教师可以拓展露营主题劳动的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态保护或环境整治类的劳动,如在露营地附近开展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品质。
例如,在学生完成搭建帐篷、取火、烹饪等露营劳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清理垃圾的拓展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各种不文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现实的环保问题。然后,教师提出清理露营地附近垃圾的活动倡议,并与学生一起确定清理范围和人员分工等。分工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愿领取特定的任务,如捡拾垃圾、清运垃圾、分类回收废品等。在分组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岗位工作培训,教授学生处理垃圾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实施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分发劳动工具,到各自负责的片区展开劳动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监督和指导学生的操作,确保劳动过程安全、有效。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他们的劳动体验、收获和感悟,并提醒他们:劳动不仅是出力流汗的过程,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通过拓展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公共服务意识,还理解了劳动的丰富内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