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劳动课程 传承传统工艺

作者: 刘梅

依托劳动课程 传承传统工艺0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编织”归入生产劳动任务群中的传统工艺制作项目中,教学对象指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编织类劳动历史悠久,意蕴隽永,并且材料易得,是优质的劳动教学项目。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编织文化、学习编织技能、创造编织作品,笔者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计了“传承中华传统技艺之彩绳编织”系列劳动课程。下面,笔者以起始课《初识编织》为例,阐述“遇见—突破—行动—创新”四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一、遇见,感知劳动之美

编织是追求细节之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编织的美通过劳动人民、劳动生活投射到编织品上。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编织的起源,整体认识编织,不仅能帮助学生把编织劳动纳入知识体系,还能增强学生对编织对象意义的理解,进而感知编织之美。

1.从历史视角感知编织的文化起源

新课伊始,笔者给出两组选项“明清时期、唐宋时期、旧石器时期”和“席子、网兜、篮子”,请学生猜一猜、选一选编织起源于什么时期、最早出现的编织品是什么。这样的引入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已有认知进行了猜想。随后,笔者呈现如下材料,引导学生回望历史:“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就用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编织历史悠久,从7000年前的苇席到宋代的奇巧造物,无不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上教学,笔者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站在历史视角看待编织劳动,为学生开启探究编织艺术之旅。

2.从生活视角感知编织的创造之美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编织工艺品?它们的编制材料是什么?”劳动是生活的艺术,笔者抛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感受编织所蕴含的创造之美。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了解到编织工艺品按原料划分,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等6大类;编织工艺品的品种主要有日用品、欣赏品、家具、玩具、鞋帽等5大类。由此,在学生的脑海中,编织从一个扁平的词语转变为立体的形象。学生不由得发出“劳动人民太有智慧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很强”等赞叹之语。这些认知为编织劳动教学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随后,笔者拿出精心编制的五彩手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在整体感知的铺垫下,学生对编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让他们分析编织品的特点,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编织的规律上,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突破,掌握劳动之能

编织是规律的呈现,学生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术要点,编织过程往往就是重复、连续的工作。教师要善于提炼编织品的关键织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实践,进而突破学习重难点,提升编织劳动技能。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后续的整体编织任务。

观察是学习的重要手段,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聚焦细节观察:“老师先编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由于学生的观察经验不充分,最开始他们只得出了“编织有规律”这样的表面结论。笔者放慢速度再次示范,并引导:“注意观察编织过程中每一根彩绳的动向,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动词描述它。”学生较为细致地观察后,发现在编织过程中彩绳有“压”“钻”“系”等动作。

然后,笔者提问:“谁能把描述编织动作的动词连起来,简洁、形象地把编织步骤说清楚?”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一名学生回答“一左压、二右压、三钻洞洞、四系紧”,另一名学生编成顺口溜“左压翘起‘二郎腿’,右压放到最上面,反手抄底穿洞洞,使劲系紧不能松”。笔者随着学生的描述再次按步骤分解示范编织的过程,让学生把编织步骤与操作过程联系起来。这样教学,学生充分调动了眼睛、耳朵、大脑等感官,为实践操作环节打下基础。

劳动能力需在实践中形成。最后,笔者要求学生拿起彩绳,跟随笔者的示范,自己尝试编织。学生初步尝试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比一比、赛一赛”活动,针对一个绳结的编织,设计“看谁速度快”比赛项目,引导学生重复训练关键织法。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巡视,如果发现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对他们一对一辅导,辅导时仍然按照“观察—描述—实践”的流程进行。

三、行动,获取劳动之果

编织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为培养学生“规范劳动、有始有终”等劳动习惯和品质,笔者在学生正式编织作品前,引导学生对比同一种编织品的两种不同编织效果,使他们得出“均匀、紧密、干净的作品更值得欣赏”“编织时不能急,手要稳,不能一时松一时紧”“要爱惜劳动成果,要把手洗干净,把桌子擦干净,再展开编织劳动”等认识。

劳动技能的学习往往要体现“行动—反思—再行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实践就是行动,强调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身心行动的一致性,而反思基于具身实践,是通过前期学习积累自然产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以上教学中,及时行动与延时反思形成的双重认知模式有效完善了编织劳动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走向反思性实践。

四、创新,培育劳动精神

编织是一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劳动教学项目。说它容易创新,是因为学生能利用编织技法的调整和不同颜色的材料组合,形成与众不同的编织方案,编织出有新意的作品。创新是编织劳动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编织劳动技能的综合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

教学时,在学生有了模仿编织的成果后,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大家编织的作品一模一样,说明大家善于学习,可是,劳动小能手还需要善于思考,你能让你的作品与众不同吗?”学生兴致很高,他们从技法变化入手,研究编织作品形态的改变;从材料的颜色搭配上思考,设计不同的组合效果。经过讨论和实践,学生形成了多种创新编织的方案。例如,学生联系数学中“找规律”的相关知识,由彩绳的基础编织规律“121212”引申出“11221122”“12112111211112”等比较复杂的编织规律。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采用不同的规律进行编织就会得到不同的花纹,使作品造型产生有趣的变化。后续,笔者发起挑战赛:“比一比,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笔者引导学生从色彩、纹样、整体设计等方面展开创意编织劳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笔者还引导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件作品中的“新”和“异”,发掘更多劳动创新的成果。

在编织类劳动中,笔者通过“遇见、突破、行动、创新”四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了编织的历史,掌握了编织的技巧,发挥了创新编织的潜能。这四个环节体现了学法指导的过程,构成了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的认知闭环,是有效开展编织类劳动教学的良好路径。

责任编辑  刘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