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 李水生 刘清明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能让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习得知识、积累技能、涵养价值,有利于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校教育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必须强化“实践意识”,确立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乃至核心地位。基于“实践育人”理念,武汉睿升学校提出“三步翻转六步教学”模式,将一堂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阶段,在每个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两个教学环节,形成“自主预习、生成反馈、师生互动、知识运用、自主训练、矫正反思”六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在自学、探究、练习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轮动式思维嵌入教学过程
“三步翻转六步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经历三轮思维驱动过程(称为“轮动式思维”):第一轮是利用“碰碰题”梳理课程内容,进行自主预习,经历“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第二轮是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知识的拓展与变式,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经历“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第三轮是在新的现实情境中巩固、运用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嵌入“轮动式思维”的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导入、讲授、拓展、练习和小结的五步教学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持续思考和探究。
与“轮动式思维”训练相匹配的教学任务应是进阶式的,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由任务和问题驱动的思维轮动式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所学内容。进阶式教学任务下,学生每一次新的发展都是在达成和巩固前一次发展结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教学不再是简单地灌输与识记知识的过程,而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这个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在头脑中生成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践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进而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到课堂教学环节,可以归结为如下三轮任务驱动。
第一轮任务驱动。上课之初,教师让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碰碰题”,讲出预习过程中经过自学、思考后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是作为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牵引”,二是便于教师依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和质量,判断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和深度,预判他们的思维困惑点和理解难点,为“以学定教”做准备。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托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从核心问题出发,利用课堂时间高效展开进一步探究。
第二轮任务驱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后,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呈现若干新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在预习和交流中学到的新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提前精心设计并依据学情反馈挑选的。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拓展思维,再次产生新的问题,为教师下一步教学提供线索。
第三轮任务驱动。在经历自主提出问题、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他们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变式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和方法。此时,学生进入自主训练环节。这一轮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所学内容。学生通过讲解知识或拓展练习进行深度思维训练,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弥补知识漏洞和认知盲区,进一步反思、矫正已有认知,合作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二、高质量习题助力知识建构
“碰碰题”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聚焦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初步运用的简单习题,用于学生在课前检测自己的预习质量,在课中作为进一步探究的依托,在课后作为梳理知识结构的线索。其中,“碰”字指向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第一次亲密接触所产生的关联,蕴含着“试探”的意味。
高质量的“碰碰题”是“三步翻转六步教学”模式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障。“碰碰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而不是东拼西凑地找到几道与知识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完成。“碰碰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框架。“碰碰题”的数量以3~5道为宜,各个题目要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如果“碰碰题”设计得精妙,能将课标要求、高考导向涵盖到位,学生预习就会事半功倍。经过研究、实践与改进,学校提出好的“碰碰题”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发展潜能之间的差异,为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挥潜能,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碰碰题”的设计,为学生预习提供一定的“提前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若是“碰碰题”难度过低,学生会产生“不学都会”“浪费时间”之类的想法;若是“碰碰题”难度过高,学生无从着手,则会产生挫败感,导致教学时间和机会的浪费。所以,好的“碰碰题”一定是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难度既要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又要让学生有能力通过预习自主解决。
第二,统领、牵引全课内容,体现层层深入。“碰碰题”应该涵盖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涉及不同程度的知识深度,因为它不仅是学生课前预习的线索,也是学生之后梳理知识框架的线索。教师必须事先认真阅读教材,揣摩教材与课标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题目囊括所有知识点和知识深度,为学生铺设学习的台阶。一般而言,在第一步台阶上,学生要解决的是通过自学教材及相关资料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在第二步台阶上,学生要解决的是需要调动思维深入思考知识的本质,甚至动手计算、操作后才能得出结果或结论的问题;在第三步台阶上,学生要解决的是需要联系生产、生活经验,比较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三,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教师集体备课时要将课标对学业水平质量的划分与“碰碰题”的设计结合起来,使“碰碰题”具有探究性和思维深度,而不只是一个预习题目的汇编。“碰碰题”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把握知识的本质,对某个知识的来龙去脉、历史演变、内在价值等有一定的理解,如此,才能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其次,教师要研究某个知识内容在教材习题和已有的考试试题中是怎样呈现的,为什么要这样呈现,从而设计多样化的变式题目;最后,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思考所学内容在生产、生活中会与哪些情境结合,从而创新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学习从基于书本的纸笔实践向基于真实情境的思维实践转变。
此外,小组管理制度是辅助学生合作解决学科学习中的复杂问题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安排不同的学生分别负责组内不同学科的学习,通过学习小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学科管理。学生自主预习并完成某学科的“碰碰题”后,相应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一起思考、讨论,并将组员提出的问题汇总到教师手中。这样,组内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班级中每门学科的学习都有了落实的抓手。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