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以评价为引领,进一步深化教联体建设等
湖北省实施“县域教联体”改革实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要求在湖北的生动实践,是湖北省委倡导的“共同缔造”理念在教育的重大行动。自2022年6月以来,全省纳入教联体建设的义务教育学校有3000多所,占比达51%。教联体建设推动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架构、教师人事关系的系统变革。如何促进全省各市(州)教科研机构在“县域教联体”建设中发挥引领、支撑与驱动作用?本期选登部分市(州)教科院院长的观点。
武汉:以评价为引领,进一步深化教联体建设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党委书记、院长 丁华锋
武汉市在抓好教联体建设统筹谋划、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教联体建设评价工作。
建立评价体系,以评价引领教联体建设。主要从管理制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示范辐射等方面开展评价,重点关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发展提升情况,着力发挥评价对教联体建设的激励、导向、诊断与改进功能,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开展评价试点研究,提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注重示范引领,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路径开展教联体建设评价试点研究,推广典型地区案例,形成可供借鉴的教联体建设评价实践经验。
推进教联体建设评价,促进教联体高质量发展。构建推进教联体建设评价的保障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兼顾增值性评价,科学地评价教联体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增长和新发展。
宜昌:坚持共同缔造,建设宜学之城
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蒋葵林
宜昌市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将推进县域教联体“夯基垒台行动”作为教育系统“一号工程”,着力打造城乡一体、优质均衡、共建共享的宜学之城和教育强市。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教联体140个,覆盖学校476所。其中,义务教育学校教联体建设占比95.37%。
党建引领,科学统筹共谋。在教联体内率先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党建工作与师资培养、教学教研、学生德育等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通过支部联建、论坛联办、特色联创、团队联谊、学生联动等行动,共同打造党建品牌。
教研支撑,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片区教研、区域教研、跨学科教研,实现教育科研一体化。实施“大思政课—新时代共同成长工程”,实现思政育人一体化。
渠道畅通,促进师资共育。通过“上派下挂”“内引外联”“以老带新”等形式,推进教联体内教师、管理人员双向交流。持续深化“县管校聘”和乡村教育振兴结对共建,推动教师有序流动。实施“群雁”培育计划,夯实“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工作,落实优秀骨干教师送教、走教制度,实现学科优势互补。
襄阳:局部改进、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内涵提升
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茂炽
加强教联体建设、努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是重大民生工程。教联体建设要坚持全域谋划、试点先行,在总结集团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做局部改进、整体推进,最终实现均衡发展、内涵提升。
全域谋划,多点布局。襄阳市教联体建设一体推进,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参与率达74.4%,其中,幼教、高教、职教、特教占比43.5%。襄阳积极探索不同层级学校内涵发展、不同年龄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路径,为整体推进、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因地制宜,联建共享。融合型教联体建设要突出“融”字,即利用区域优势打破藩篱、疏通梗阻、深度融合。共建型教联体要充分挖掘各成员校的特色、特长、特点,在教联体内共建共享,还要在办学理念、价值认同上达成高度一致,既“貌合”,又“神聚”。
党建引领,联心促建。加强党对教联体建设的领导,确保教联体建在实处、联结一心。要通过联心促建形成“造血”机制,实现教联体的高效运转。
荆州:“联”出特色,“联”出品牌,“联”出满意
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王佑军
荆州市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将教联体建设作为推动教育领域城乡二元治理传统体制系统重塑和整体重构的重要抓手。当前,全市共组建教联体131个,其中,省级教联体17个,市级示范教联体39个。全市77.47%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纳入教联体建设。
高位推动,上下协同,推进建设共谋共治。荆州市教联体建设由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由教育部门协调推进,顶层设计,上下协同,推进建设共谋共治。
党建引领,一体谋划,内部治理共融共建。一是加强教联体党组织建设,规范设置教联体党组织,做到“应建尽建”。二是一体谋划加强制度建设,把“五个一体”作为规定动作,鼓励各地各校结合自选动作形成特色品牌。
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共培共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一是探索教师统筹管理机制。二是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三是推动教学教研共建共享。荆州市大力倡导教研员蹲点薄弱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教联体内教师共同参与教科研活动。
考核评价,善用结果,建设成效共测共评。一是构建评价标准体系,出台考核评价办法,确保教联体建设有章可循、有标可对。二是组建市级专家指导委员会,常态化开展视导诊断,推动多方开展评价。三是一体化运用评价结果,把测评组围绕“六个一”要求进行的实地测评结果作为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