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作者: 肖科

从“面对面”到“肩并肩”0

在我们学校,上午第三节课后、第四节课前有20分钟的“大课间”时间。晴朗的天气,学校一般统一安排学生绕校内敏行环路(约1000米)列队跑步,或者在操场上一字摆开做广播体操,遇上雨雪等极端天气,就让学生自由活动。有一天上午,《运动员进行曲》和《舞动青春》的广播体操音乐声没有响起,这意味着,学生可以自由度过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光。

我在办公室里备课。忽然,赵子怡气喘吁吁地跑到我身边,忐忑地问:“肖老师,您找我?”这是一名为人朴实、学习成绩居中的学生。“我没找你呀。”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徐子越刚才告诉我,说您找我。”很显然,这是调皮的徐子越在捉弄赵子怡。我微微一笑,拉过一把凳子请他坐下,问了问他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就让他离开了。

徐子越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捉弄赵子怡,是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被班主任约谈是一件“凶多吉少”的事。长期以来,班主任找学生到办公室谈心,基本的场景是一坐一站,面对面地谈,言者侃侃,听者诺诺。有时候为了避免妨碍同事工作,或者事情发生在户外,谈心地点可能会挪到室外,但“面对面”地谈的格局以及谈话的基本思路、逻辑等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明显的变化无非是老师改坐为站而已。

这次大课间“乌龙事件”之后,我决定尝试新的师生谈心模式:地点从室内转到户外,状态则改师生“面对面”地谈为“肩并肩”地谈——在敏行环路或田径场塑胶跑道上边走边交流。

我清楚地记得,约谈一名平时不爱运动、老是“翘”体育课躲在教室里刷题且“屡教不改”的男生时,他跟随我走完四圈(4公里)环路后,只叹“脚板发酸、小腿发软”,而年过半百的我却神清气爽、意犹未尽。他羞赧地说:“脚力腿力,生不如师,少不及老……看来,我真得加强锻炼了!”从此以后,他成了班级体育课的拥趸。当然,他酸我不软,与我长年坚持每日跑步10~15公里的基本功有直接关联,这一点我顺便透露给他了。

相比于“面对面”的谈话,徒步于树荫下、操场上的“肩并肩”式交流更有活力和趣味。“老班邀你去环路,小小问题1圈走,中等问题2圈够,麻烦问题3圈遛。”这首学生自编的顺口溜在近几届学生中口口相传。如今,学生已不担心我邀请他们肩并肩地边走路边交流了,很多学生甚至将其视为一份特殊的福利,而我在边走边聊中化解了班级矛盾,疏通了学生心理障碍,让师生关系、班级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温馨。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