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实践创新的艺术与科技融合活动设计
作者: 马玉龙
教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植物挂牌”时,笔者借鉴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学习SEED课程模式(段立群于2019年在《跨学科课程的20个创意设计》一书中提出)展开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SEED即Scene(情境)、Experience(体验)、Exploration(探究)和Design(设计)。这种课程模式适用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创设融合性与生活性兼备的项目情境,激发创作动机
情境是SEED课程的第一个要素。教师可以锁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突破口,创设融合艺术与科技的项目情境,以及生活化、综合化的项目驱动任务。
“给植物挂牌”项目主题来源于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关爱身边的动植物”,指向创意物化,涉及综合实践、劳动、美术、科学等学科领域,核心任务是请学生发挥校园小主人的作用,为校园里的植物设计制作专属名牌。项目初期,笔者创设任务情境——我们的校园坐落在“森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里,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校园,在不久后的校园开放日,我们将向嘉宾介绍校园里的植物,这些植物你们都认识吗?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家认识这些植物呢?项目情境真实地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从实际的校园生活出发,自主探究植物名牌设计,并尝试运用合适的材料制作名牌。
二、开展充分且切实的项目探究,寻找解决方案
体验与探究也是SEED课程的要素,两个字母E分别指向体验式实践和探究式实践,旨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科学知识,探讨、发现、分析、实践,甚至走出教室参与志愿服务、校园公益活动,在实际应用中大胆试错,在验证、修订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探索问题解决方案。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给植物挂牌”项目前期,教师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认识植物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向身边人请教、用软件识别、看标签等常见的办法。教师邀请学生现场模拟体验,比较哪种方法更适合。学生或询问身边人,或借助iPad查阅,或找教师借手机,利用手机中的“识花”软件识别。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展开探讨:询问他人,很多植物大家也不认识;用软件识别需要手机和稳定的网络,有的扫出来的内容并不准确;标签直观、精美,能准确传递信息。由此,学生得出结论:给植物做名牌、挂牌能满足实际需求。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各类植物名牌,学生对制作造型独特、设计精美、内容丰富有趣的植物名牌充满了期待,探究热情高涨。
项目中期,课堂就是学生的演练场。学生通过研究大量的植物名牌样式,在筛选、对比、归纳中,提炼出优质名牌的特点——文字简洁有条理、布局美观、配图典型、造型别致且有创意。学生小组协商选定植物后,先带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合作探究,借助iPad、图书等查找植物信息,边记录边发现新的问题。如:这么多植物信息,全部要放在名牌上吗?名牌的排版怎样做到直观又美观?学生还通过现场调查“你希望从植物名牌上了解哪些植物信息?”,有选择性地分类整理植物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组员的特长合理分工,进行植物名牌的设计与修订,合理选择材料并动手制作成品。最终,学生带着亲自设计制作的植物名牌,举行的“挂牌仪式”,将亲手制作的植物名牌挂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这些名牌发挥了装点校园、科普宣传的功效。
三、倡导创意性与实用性兼具的作品设计,提升创新意识
SEED课程的落脚点是创意物化。作为科学与艺术融合活动的物化成果,作品质量体现学习的效度与深度。项目中期,笔者以评价维度作为风向标,引导学生根据评价要求,完成作品设计;项目后期,教师从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双重视角,引导学生通过互评和实际应用进行作品评价与作品完善,将物化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样做不仅能保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提高项目学习质量,还能彰显SEED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即追求和弘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集体责任感,更是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的回应。
通常,创意性可以从造型的独特性、图文的寓意、材料的创意使用等角度进行考查。“给植物挂牌”项目中,学生尝试多种创意设计与制作方法。如有的小组将植物的叶子作为名牌的造型,直观又醒目;有的小组为名牌配上卡通图鉴,讲述植物名字来源的故事,趣味十足;有的小组关注植物名牌的互动性,在卡牌上设计立体小机关,设置问题与隐藏答案的抽拉卡;还有的小组通过用宽胶带将名牌包裹一圈、用塑料卡套套住名牌等方式自制名牌“防水衣”。学生在材料的使用上更是创意频出,如用吸管制作成毛毛虫装饰,用水果网套制作植物立体花果模型等。在充分的体验、探索中,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得到发展。
作品的实用性可以通过实际使用效果验证。评价过程中,教师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如:制作的植物名牌能否帮助大家有效地认识植物?字的大小是否方便阅读?名牌是否具有吸引力?名牌对校园环境的美化和装点作用如何?名牌发挥了多大的植物科普价值?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学生对照问题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借鉴他人作品的优点,不断优化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拓展植物名牌的互动受众,如添加二维码,设置“扫一扫”提示语,方便老师和家长以及来宾开展判断、问答、猜谜的互动;有的学生提出,植物名牌应与校园环境匹配,名牌的底色应与对应场景的主色调保持一致,制作的主材料最好相对统一;还有的学生发现纸质的植物名牌存在褪色、积水等隐患,可以从材质上予以优化,如采用亚克力夹板进行二次保护等。学生在评价与改进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从实用角度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作品,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