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青铜礼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万丽
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青铜时代的文化习俗,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意识,教师设计楚式青铜礼器专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楚式青铜礼器造型、纹饰、色彩特点,深度理解楚式青铜礼器所反映的楚人的审美特征,并完成创意表达和创新设计。
一、跨学科学习,加深理解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观看《楚国八百年》等纪录片,了解楚式青铜礼器的背景知识。青铜礼器在青铜时代是权力的象征,是我国青铜时代礼乐文明的重要遗存。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领会青铜礼器的厚重气势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纪念碑式的地位。
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楚文学、哲学及历史故事中关于审美的相关知识。如屈原在《楚辞》里描绘出一个色彩艳丽、感情炽热、想象奇特的神秘世界,其“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中的“缤纷”和“繁饰”,体现了楚人的视觉审美特征。老子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与楚式青铜礼器的纹饰采用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相符。《国语·楚语》记载的伍举论美的故事“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美”,体现了楚人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理念。楚国文学、哲学和楚式青铜礼器艺术风格是一致的,教师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加深文化理解,夯实创新基础。
二、多感官参与,增强学习体验
青铜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重对比活动,强化审美体验,加深对楚式青铜礼器造型和纹饰等视觉语言的理解。
一是突出质感对比,比较青铜材质和其他材料的质感。首先,教师播放一段编钟演奏视频,引入楚式青铜礼器。接着,教师用课件呈现现代日用器具,如碗、盘、桌子、冰箱、乐器等的图片,以及青铜器中有同样功用的铜鼎(装肉)、铜豆(装酱料)、铜敦(装米饭)、铜冰鉴(冰箱)、铜禁(桌子)、铜编钟(乐器)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古代青铜器与有同样功用的现代器具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答案:青铜礼器有仪式感,庄重,青铜材质很厚重。然后,教师出示在湖北省博物馆购买的楚式青铜器工艺品,让学生传阅、触摸,强化感受。最后,教师总结:青铜材质给人厚重感,这与青铜时代所赋予它的象征性(象征权力)是一致的。
二是强调造型和纹饰对比。我国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青铜礼器有着不同的视觉形式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中原和楚式青铜礼器的造型、纹饰,观察两者不同的造型技巧、装饰风格,并总结两者不同的美感特征。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原大克鼎和楚式王子午鼎,比较两者在造型和纹饰上的区别。学生发现:大克鼎直耳、圆肚,纹饰是平面的;王子午鼎弯耳、束腰、平底,纹饰是平面和立体相结合,而且精美繁缛。学生还对比了动物造型的楚式青铜礼器鹿角立鹤、青铜磬虡和中原青铜礼器战国牛尊、伯矩鬲,发现楚式青铜礼器造型更有流动感,楚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更丰富。
三是突出色彩对比。教师出示还原鹿角立鹤(楚式青铜礼器)色彩的动画,并讲解青铜礼器本是金色,楚式青铜礼器与中原青铜礼器相比色彩更丰富,楚人多用错金银工艺装饰青铜礼器,并用绿松石(铜矿伴随物)等镶嵌在青铜礼器上,而中原青铜礼器少有这些色彩上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绘图软件在平板电脑上复原鹿角立鹤的色彩。最后,学生总结出楚式青铜礼器与中原青铜礼器的区别:中原青铜礼器朴实敦厚;楚式青铜礼器繁缛精致、瑰丽浪漫、动感十足。多感官参与学习强化了学生对楚人审美风格的感性体验。
三、博物馆研学实践,完善认知结构
为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每组选择一件他们最喜欢的楚式青铜礼器,完成一份楚式青铜礼器调查报告。报告要求从青铜礼器的材质、尺寸、功用、制作工艺、造型、色彩、纹饰、历史背景等方面深入探究,图文并茂,并附上查阅资料的索引、调查过程及感受。学生在调查报告中分析了小组所选青铜礼器所具有的典型楚式青铜礼器的视觉形式特点,并用水彩笔、彩铅笔和马克笔绘制彩色插图,讲解这些特点。有的小组把历史背景写得很详实,其中涉及古代地理相关知识,还配上了彩色地图;有的小组把完成的调查报告内容誊写到册页上,做成一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还有的小组用书法和篆刻的表现方式,制作青铜器印章。
调查报告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灵活地迁移知识、创新设计创意视频和文创作品打下基础。
四、关联即兴思考和创意应用,设计文创产品
教师要求学生运用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自己喜欢的一件楚式青铜礼器,并录制讲解短视频。学生通过短视频,将自己对楚式青铜礼器的认知以个性化的、新颖的方式,高度概括地表达出来。比如:有的学生结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青铜冰鉴缶的造型化身为鼓的创意,将青铜冰鉴缶鼓阵表演视频剪辑到自己制作的讲解视频中,并解说:“现在请大家欣赏气势恢弘的缶阵造型吧”;有的学生抓住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创作了青铜磬虡(龙头、鹤颈、兽身、鳖足组合造型)讲解视频,并结合青铜磬虡的特点给它取名“脖子忒长”,通俗有趣地介绍这件楚式青铜礼器;还有的学生参考小说《盗墓笔记》的内容,创编了云纹铜禁讲解短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小组讨论,确定要做的文创产品。一名学生选择云纹铜禁,发现这件楚式青铜禁繁缛、镂空的纹饰表现了楚式青铜礼器独有的华丽、灵动的美感。同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中国传统纹饰——云纹,结合楚人喜华丽、灵动的审美特点,设计了镂空的云纹灯罩等文创产品。学生在设计文创产品时,运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有的画文创设计稿,有的用三维建模做出文创产品,有的用掐丝滴胶工艺做出实物,还有的制作了青铜编钟造型的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赋予我国传统艺术以现代意义。
五、公开分享,实现知识创新与推广
教学评价环节,教师通过问卷星将学生完成的楚式青铜礼器调查报告、楚式青铜礼器讲解短视频、文创产品等分类展示。学生投票选出最喜欢的创意作品后,教师将优秀的楚式青铜礼器调查报告结集成册,做成楚式青铜礼器学习档案归入学校档案室,将学生制作的优秀楚式青铜礼器讲解短视频放在学校短视频公众号上宣传。此外,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博物馆等单位的文创设计、文物讲解比赛等。丰富的公开分享活动强化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和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弘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