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作者: 柯有朋 沈亮
岭南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的教学目标是:感受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了解现代艺术的形式感和美感,发展艺术创造力与艺术表现力。教学重难点是: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感受现代艺术的形式美,理解现代艺术的特点。为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一、古今对比,感受古今艺术风格与形式的区别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比,感受古今艺术的风格与形式区别,初步感知现代艺术作品的特点。
教学伊始,笔者出示长信宫灯(图1-1)和现代灯具(图1-2)的图片,让学生思考长信宫灯和现代灯具的异同。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长信宫灯和现代灯具的共同点是照明,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同点是长信宫灯(古代艺术)造型优美、生动逼真,让人印象深刻,现代灯具(现代艺术)造型简洁、材料新颖、前卫时尚。接着,笔者出示唇形沙发、蔬果造型台灯、水钻台灯等现代艺术作品图片,让学生感受它们的特点。学生认真观察后发现它们形式大胆,颜色明快,具有现代感,材料新颖,前卫时尚,不但富有艺术魅力,而且科技含量高。
二、借助雕塑和建筑,明晰现代艺术设计的科技创新点
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在互渗互补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社会的工业产品设计、电脑绘画、建筑设计等,更是离不开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接着,笔者出示李政道的雕塑作品《物之道》,让学生分析其与吴作人的现代太极图《无尽无极》的关系,探寻这些作品与科技的结合点。学生发现两件作品均以中国古代的太极图为原型,《物之道》雕塑呈现了正负电子对撞的轨迹。然后,笔者播放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介绍视频,让学生分析其设计亮点。学生发现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主题构思,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上大下小的造型使它看起来更加壮观和宏伟,它的颜色以大红色为主,体现喜庆、吉祥。其科技创新点在于融合了传统的斗拱设计与现代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以解决木头承重力小的缺点。
为加深学生对现代建筑中新技术运用的理解,让学生找到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完美结合的典型建筑案例,笔者呈现了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简介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发现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如同巨大的容器,高低起伏的基座缓和了容器的体量,而且给了它戏剧化的弧形外观,体育场的外观是纯粹的结构状,立面与结构是同一的,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支撑,汇聚成网格状,如同一个由树枝编织成的鸟巢。学生同时发现,“水立方”的膜结构是根据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的,其墙面和屋顶都分内外三层,设计人员利用三维坐标设计了3万多个钢质构件来搭建建筑主体。这些技术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填补了世界建筑史的空白。学生分析出“鸟巢”和“水立方”的科技创新点后,笔者补充:“水立方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鸟巢’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同时,水立方能满足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需求,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三、讲解交通工具设计思路,理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广泛应用
教学时,笔者出示磁悬浮列车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说其造型特点、科技创新点是什么。学生发现磁悬浮列车的流线型外表使人联想到惊人的速度,它在带给人安全和高速的同时,还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其科技创新点体现如下:一方面,它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推动列车,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需接触地面,因此其阻力更小;另一方面,它的外形设计符合流体力学,可以减少空气阻力。
接着,笔者让学生列举类似的艺术品或日用品。学生说出了悉尼歌剧院、航空火箭、超音速协和客机、极速帆船、旋转飞镖等。由此,学生感受到艺术与科技融合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四、自主设计,展示和评析作品
自主设计环节,笔者让学生拿出笔和纸,绘制体现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作品草图,并从审美特征、实用功能、科技含量等方面简要分析作品。
一名学生绘制了3D悬浮矩阵球草图,并介绍:每个小球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井然有序地运动,演绎着曲线、曲面、平面、文字和三维图案等动态造型,整体效果如同一幅流光溢彩的立体画(审美特征);它们可与常规灯具、激光、人屏互动秀节目共同实现具有冲击力的舞美效果(实用功能);它们集成了运动控制、电机技术、机械、计算机算法、图形像素、视觉艺术和音乐表现等技术(科技含量)。
另一名学生绘制了投影交互装置草图,并介绍:它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丰富我们的感官体验(审美特征),可用于艺术展览、娱乐游戏、教育培训等(实用功能),涉及投影、互动感应、计算机编程等科技元素(科技含量)。
(作者单位:柯有朋,十堰高级职业学校;沈亮,孝感市孝昌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