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术+信息科技”跨学科融合教学探析
作者: 罗少平 李娜娜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是一节“欣赏·述评”课,教学目标是了解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背景,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坚定文化自信。执教时,笔者利用《韩熙载夜宴图》的数字化转型资源“韩熙载夜宴图”APP,将传统的赏析课变成生动有趣的情景交互体验课,分“初识夜宴”“夜宴之景”“夜宴之声”“夜宴之思”4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落实上述目标。
一、初识“夜宴”,寻找“卧底”
教学伊始,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通过AR人物胖仔(美术教师)和苗苗(音乐教师),帮助小天(虚拟人教师)在VR呈现的画卷中寻找“卧底”人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寻找线索,认为画家顾闳中是“卧底”。这样,笔者自然引出表现“皇家间谍”窥探臣子私生活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接着,笔者用Flash动画交代夜宴图的创作背景——南唐后主李煜对韩熙载等北方大臣心怀猜忌,不断迫害,韩熙载报效国家的鲲鹏之志难以施展,他为了保命不惜自毁形象,过起了天天宴客、夜夜笙歌的奢靡生活。当时的画师顾闳中就是这期间被李煜派去的秘史,他假当宾客,实探究竟。
二、互动拼贴,还原“夜宴”之景
笔者播放AR人物对话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夜宴图分为“端听琵琶—击鼓助舞—盥手小憩—闲对箫管—依依惜别”5个场景,以及画面构图(疏密相间,过渡自然)、造型(韩熙载在不同场合多次出现,或端坐,或闲立,或击鼓,或洗手,无一雷同)、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层层加深,配以淡彩,变化自然)、用笔(细润圆劲)等特点,感受画家深厚的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拼一拼的互动环节,学生运用希沃白板的“克隆技术”活化绘画场景,并在拼接画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乐趣。能够顺利完成拼接游戏的学生抓住了以下关键点:场景一描绘韩熙载在宴会中与宾客一起听歌女弹琵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韩熙载和宾客侧耳倾听的神态;场景二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女击鼓,所有的宾客都以赞赏的神色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声中;场景三描绘宴会中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坐在床边,一边洗手,一边和几个女子谈话;场景四描绘韩熙载坐听管乐的场面,韩熙载盘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个女子说话,另有五个女子做吹奏的准备,她们虽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动作,毫不呆板;场景五描绘的众宾客与歌女告别的情景。
此外,笔者引导学生选择画中喜欢的场景,用漫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最后以班级为单位合成漫画版《韩熙载夜宴图》。
三、笛曲创编,演绎“夜宴”之声
学生了解《韩熙载夜宴图》中具体的夜宴场景后,笔者引导他们根据各自的探究兴趣分成“端听琵琶”“击鼓助舞”“盥手小憩”“闲对箫管”“依依惜别”5组,在iPad上找到各组对应的学习资源包,进行深度体验。
以“闲对箫管”组为例,他们先点开“闲对箫管”学习资源包,观看乐伎吹奏乐器的视频,学习笛子的吹奏方法,然后长按画作中的“闲对箫管”场景图,生成实景动态视频。视频的背景音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或创编,如可以从《姑苏行》《春到湘江》《牧笛》《鹧鸪飞》等曲目中选择一个,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也可从网上下载合适的音乐自主创编。一名学生下载了笛奏民乐版《土耳其进行曲》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再次长按画作中的“闲对箫管”场景图,生成了体现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视频,令人耳目一新。
四、分享感悟,表达“夜宴”之思
教学接近尾声,笔者引导学生分享感悟,表达“夜宴”之思。
有的学生从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角度分析:“这幅画不仅是对韩熙载个人命运的描绘,还是对五代南唐时期社会风貌的生动再现。画中的家具、服饰、礼仪、音乐等元素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同时,这幅画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紧密关联。它告诉我们,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时代的土壤之中,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有的学生从作品的特点及深意角度分析:“纵观全卷,此画布局有起有伏,情节有张有弛,尤其人物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真实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原貌。从头到尾,韩熙载从未露过一丝笑意,在欢乐场面的反衬下,反倒显得有些抑郁和苦闷。一种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萦绕其中。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场景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还有的学生从古代绘画作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角度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全息影像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数字技术,让古代绘画作品‘活’起来。”
(作者单位:罗少平,枣阳市刘升镇初级中学;李娜娜,枣阳市中兴学校)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