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的非遗舞蹈传承
作者: 贺小红 李思凡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非遗舞蹈,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彝族烟盒舞是云南省红河彝族自治州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烟盒舞用烟盒作为打击乐器使用,声音清脆悦耳,有强烈的节奏感,再配上动听的歌声、灵活的舞步,民族韵味浓厚。笔者执教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彝家娃娃真幸福》时,创设“彝族烟盒舞传承人选拔大赛”教学情境,通过“弹奏烟盒”“学跳舞步”“动作创编”三个闯关游戏,带领学生感受非遗舞蹈带来的自信和喜悦。
一、创设情境,弹奏烟盒
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首先通过一段视频将学生带入彝族村寨,让他们感受彝族风土人情。随后,笔者现场表演了一段彝族烟盒舞,并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老师表演的时候,手里拿了一个特别的舞蹈道具,这个道具叫作‘烟盒’,最开始它是彝族人民用来装烟丝的,后来逐渐演变成舞蹈道具,由此形成了现在的彝族烟盒舞。彝族烟盒舞是彝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产物,可是这样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2006年国务院将彝族烟盒舞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责无旁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彝族烟盒舞,参加‘传承人选拔大赛’,争当小小传承人。快跟我一起参加彝族盛大的火把节吧!”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了解了烟盒舞的文化背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由于烟盒的弹击是靠指尖和指关节发力,在烟盒内部发出声音,所以笔者在本环节采用微课形式,让学生带着“是用哪个手指扣住烟盒,如何使其发出声音”的问题观看微课视频,并通过寻找答案突破本环节的难点。学生观看微课,学习弹击烟盒的方法,笔者逐一指导,让他们很快掌握了用中指扣住烟盒、用大拇指和食指发力弹奏烟盒的技巧。接着,笔者播放音乐,让学生配合音乐有节奏、有律动地弹击烟盒。这种学习方式启发了学生自主探索出弹击烟盒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感知弹奏烟盒的乐趣。
二、口传身授,学跳舞步
舞步是彝族烟盒舞的一大特色,常用的舞步多达十几种。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区地带,气候比较寒冷,因此其舞步以踢、蹬、跺、踩等较为用力的动作居多,其中最基本的舞步是跳踢步。跳踢步动作简单易学,灵活多变,节奏分明,能够体现彝族烟盒舞热情欢快的动作特点,适合第一学段学生学习。
在舞步的教学中,笔者采用非遗舞蹈传统教法“口传身授”的形式展开。“口传”指的是用口头讲述的方式传递舞蹈知识,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所学动作的特点;“身授”指教师以身示范,学生进行观察、模仿。课堂上,笔者一边念着“右左右左,踏踏踢”的口诀,一边做动作。学生在笔者的带领下,一边念口诀,一边模仿学习舞步,学习效率很高,教学重点顺利突破。
三、形象捕捉,动作创编
艺术新课程标准中舞蹈课程内容包括“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4类艺术实践。其中,第一学段学生学习任务为“形象捕捉与表演”,即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用身体部位塑造不同形象,初步认识肢体语言特点,具备塑造形象、扮演角色的能力。烟盒舞最初源于彝族人民为了生存猎取野兽,披着兽皮混在兽群里模仿野兽的动作,后来逐渐演变成舞蹈,这种仿生元素是彝族烟盒舞的核心部分,深受群众喜爱。
课堂中,学生观看彝族仿生动作视频,从中了解彝族烟盒舞仿生动作由来。笔者通过示范小鸟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说出仿生动作三要素,即抓住动物形态特征、有节奏地弹击烟盒、配合舞步。在随后的动作创编环节,学生捕捉动物形态特征,如用双手向外打开的动作模仿孔雀开屏,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展现老虎的凶猛,用甩手臂的动作模仿大象的长鼻子,用抓耳挠腮的动作展现猴子的顽皮等。做动作的同时,学生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弹击烟盒,并配合轻快的舞步,形象生动地展现优美、灵巧的舞姿。最后,学生分4组表演,师生共同推选出最优秀的小小传承人,并颁发传承人勋章,以此作为表扬和鼓励。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