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升格教学的关键策略
作者: 刘盛云刘盛云,松滋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松滋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以“类型化的学习、序列化的活动、梯级化的成长”为工作重点,引领成员内修“输入”,涵养学识,外练“输出”,转化成果,致力达成“培养有强劲爆发力的新秀、磨炼有持久执行力的骨干、塑造有广泛影响力的名师”工作目标。近年来,工作室在写作教学、名著阅读教学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本组文章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关键点出发,阐述思维点拨、升格训练、素材转化等教学策略,分享文学性文本写作与实用性文本升格的教学案例。
除“写作”板块外,统编版语文七至九年级教材还在“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和“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三等板块设置写作任务。从写作类型看,涉及演讲稿、辩论词、新闻稿、说明文、记叙文、倡议书、推荐词、读后感、游记、传记等实用性文本写作,诗歌、小说等文学性文本写作,以及议论文这一思辨性文本写作。从写作能力看,涉及叙述、描写、抒情、说明、思辨、想象的能力,以及仿写、改写、缩写、扩写、创写的能力。这些写作任务都需要关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布局谋篇、修改润色等写作环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升格作文,更好落实课程标准中“能根据具体情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经历、见闻和体验,表达感受、认识与观点”的学业质量要求呢?
一、思维点拨,解作文之困
“写什么,为何写,怎么写”是写作教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前两方面是因,只有解决了因的问题,“怎么写”的果才会水到渠成。“写什么”归根到底是观察(或者感受)的问题,因为只有眼中有物、心中有思,下笔时才能言之有物;“为何写”归根到底是主题问题,也就是思考要有方向。为此,笔者提出写作教学中思维点拨的两个发端:第一,从哪些方面观察(感受);第二,往什么方向思悟。
点拨学生“从哪些方面观察(感受)”,就是要疏通学生感知自然世界、社会人生的入口,引导学生用眼(视)、耳(听)、鼻(嗅)、舌(味)、身(触)、意(思)观照身边万物,以聚焦人物、锁定物象、瞄准场面、捕捉声音、品咂情愫、触摸际遇等。点拨学生“往什么方向思悟”,就是要疏通学生理解所感内容的路径,引导学生往本质、规律、作用、影响、价值、秩序、趋势等方向深入思考,以追查真相、解析意义、辨别关系、透视情理、探究命运、拷问灵魂等,进而获取启示。
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写游记”的学习过程中,一名学生写“游有行踪”“游有见闻”之后,还想写“游有感悟”。其作文主体是,他在山间感受到了小溪之美,想要寻找它的源头,溯流而上却发现溪流越来越细,最终消失在乱石榛莽中,似乎没有源头。接下来,学生一时不知如何思悟后续写作,找不到在景物描写之后挖掘哲理、深度表达的方法。对此,笔者从以下方面点拨:从追查真相的角度思悟,小溪的源头真的消失了吗?从辨别关系的角度思悟,小溪的源头与山间的草木、雨露有怎样的联系呢?从透视情理的角度思悟,小溪流向大河,小溪是大河的源头,大河蒸腾云雾,大河是云雾的源头……以此类推,小溪的源头是什么?最终,学生得出三种富含哲理的认识。①真的找不到源头吗?不!抛开对源头具相的执念,你会发现,一切滋养小溪的元素都是它的源头。②只有汇聚点滴,才能成其潺湲。③小溪是大河的源头,大河是万物的源头,万物又是小溪的源头,原来,大与小、多与少总在自然轮回中相互成全。这三种认识可以分别作为主旨潜藏于作文之中,也可以在作文结尾处写出来,进一步点明主旨。
二、升格训练,提作文品质
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训练,教师要注重训练的进阶性,有序、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与其根据九个文题写九篇作文,不如精选三个文题,每个文题写三次,一次一升格。
写作升格训练要在审题立意(从偏题到扣题,从模糊到鲜明,从浅显到深刻)、选材构思(从空泛到典型,从单薄到丰富,从陈旧到新颖)、布局铺展(从混杂到清晰,从散乱到严谨,从局促到舒朗)、言语表达(从失当到得体,从拗口到顺畅,从枯燥到灵动)四个维度(12个层级)上,形成训练序列。例如,针对文题“我家的晚餐”,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上进行升格。
第一次写作,笔者引导学生以“家是温暖的港湾”立意,写一篇记叙文。如一边描写室外寒风呼啸,夜色深沉,一边叙写室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餐,聊闲话,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随着火锅蒸腾的水汽弥漫开来。全文运用对比手法凸显主旨。
第二次写作,笔者引导学生以“人生如酒,总有回甘”立意,写一篇记叙文。如叙写每当周末晚餐,爸爸必小酌,“我”给爸爸斟酒,看他呷酒、品酒,觉得很有意思,爸爸饮到兴致高昂时向“我”谈起他曲折的人生经历,他托物寓意,最后用“人生如酒,总有回甘”与“我”共勉。
第三次写作,笔者引导学生以“国富则民强”立意,写一篇记叙文。如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祖孙三代晚餐的对比描写,展现时代变迁中人民蒸蒸日上的生活,表达真实的生活感悟,抒发家国情怀。
通过从生活体验到人生感悟再到家国情怀的升格,作文立意越来越高远;通过从片刻氛围到曲折经历再到三代变迁的升格,作文内容越来越丰富;通过从对比映衬到托物寓意再到以小见大的升格,作文构思越来越巧妙。如此一题三写,学生的作文品质有了明显提升。教师要注意,每次教学,写作升格的维度应集中、纯粹,扣住一两个维度写实、写深,而不要贪大求全。
三、素材转化,促作文出新
推陈出新、化腐为鲜,让有限的素材通过不断转化“再生”,是帮助学生走出“无米之炊”“少米下锅”写作困境的良策,也是作文出新的有效方法。
对于记叙文写作升格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旧素材做“故事新编”,即根据写作需要,采用增加、减少、改换等方式,重新设定中心人物、设计故事情节等,赋予故事新的内涵。
例如,笔者指导学生通过课文《愚公移山》写“逆战”主题作文。学生新编故事,写出如下内容。
看着门前两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愚公叹了口气。一想到自己的子孙也要像自己一样承受大山的阻挡,他就心痛不已。突然,一个大胆得令人害怕的念头——何不移走它们——闪了出来……
愚公挺了挺身,抹一把额头的汗,看着最小的孙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用树枝吃力地挖着土石,他笑了笑,又弯下腰……
愚公抬头,望见一只大鸟在山腰盘旋,它黑色的影子缓缓移动,向上,似乎要越过山去。
我没有翅膀,但我有双手;我已风烛残年,但我有孝子贤孙!愚公又握紧了铁镐……
与课文相比,新编的文字添加了许多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更好地表现出愚公的“逆战”姿态与精神。特别是其中最小的孙子学挖土石、山腰的大鸟向上飞越两处细节描写,尤为传神、精妙。这两处细节描写在文中有象征意味——再弱小的生命,再微小的力量,都不向“大山”低头。这样的补充,凸显了学生的创意,使课文素材得以转化,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于议论文写作升格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旧素材做“意旨翻转”,即从正与反、主与次、顺与逆、纵与横、浅与深、同与异、虚与实、近与远、小与大、表与里、古与今、此与彼、因与果、合与分等角度切入、联想和分析,将素材所蕴含的义理定向引申到所写文题的观点上,从而转化素材,让素材为我所用。
例如,笔者指导学生转化运用《小马过河》素材,从母亲形象(对应主次问题,小马形象是“主”,母亲形象是“次”)、教育困惑(对应虚实问题,过河困惑是“虚”,教育困惑是“实”)两个角度切入,写“我们需要怎样的母亲”。学生写出如下内容。
“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母亲。《小马过河》中,马妈妈的做法无疑给了她们有益的启示。小马要过自己不了解深浅的河,牛大伯对他说水很浅,小松鼠却告诉他水很深。小马犹豫了,不敢过河。马妈妈让小马多想想,试一试。最终,小马胸有成竹地过了河。“多想想,试一试”不就是母亲教育孩子应有的态度吗?母亲们应该大胆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做事。
这样的转化运用有一定的新意。教师指导学生转化素材时,要特别提醒学生认真核查素材的创造性运用是否符合认知规律,是否有利于阐发中心思想,是否契合积极健康的道德规范。假设我们将《滥竽充数》的转化运用定位于“人应该有同情心,不应该彼此挤对、相互拆台,就像吹竽伙伴同情心强,让南郭先生‘合奏’多年一样,这也是一种和谐”,这样的“再生”就偏离了真、善、美,靠近了假、恶、丑,只能是“伪劣产品”。
(作者单位:松滋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