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融创”研学模式探析

作者: 李营

黄石地方研学实践课程紧扣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让学生依托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提出了“知、行、融、创”研学模式。“知”指学生的认知;“行”指学生的行为方式;“融”指五育并举,学科融合;“创”指吸收与内化,创新与提高。“知、行、融、创”研学模式强调“知行合一”,让研学回归生活,注重师生认知和行动的统一,强调以“融创相联”的研学项目(跨学科学习)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知:研学前的知识铺垫,建立整体认知

“知”包含对学科知识和研学基本常识的认知。

一方面,“先知后行,任务导学”。教师根据学情设计容量合适、形式多样、深度恰当的研学单。首先,选定主题,设计研学主线。教师团队参考黄石地方研学读本附录的研学指南,制定如“非遗传承——阳新布贴”“传统习俗与西塞龙舟”“村落的形成历史——上冯村研学”“黄石工业发展——探秘地矿博物馆”等研学主题,开发“游名胜景点,感自然之美”“寻访古村落,体验新农村”“感受民俗文化,争做传承人”等地方研学模块。其次,设计研学单或研学手册,引导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教师组成多学科教研团队,结合研学路线上可能出现的历史、地理、科学、语文、数学等知识,列出必备知识清单,指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网络检索等手段获取信息,为知行合一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任务驱动,以知促行”。学生首先完成研学单上的基本任务“我知道的知识”,即在研学读本的辅助下了解研学线路的历史、文化、民俗背景,填写研学前学习单,了解安全要求,准备研学工具。其次,挑战拓展任务“我想知道的知识”,学生将研学中想了解的其他内容填入研学单,反馈给教师,作为教师补充研学内容的参考。为让研学单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此部分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家长评价、同伴互评,以及教师的批改反馈,帮助学生完善前期知识积累。

行:研学中的实践体验,做到知行合一

行是从知到融再到创的核心环节,它强调知识与实践结合,以提升学生素养。

首先,教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划分研学类型,如按知识脉络设计跨学科研学、学科研学,按组织形式设计主题式研学、体验式研学、活动式研学等,并针对性开展游戏、观察、讨论、展示、操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教师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按照“理解、观察、阐述、整合、思考、改进”的思路(通过对“知”的理解,加强“行”中的事物观察、现象阐述、信息整合等)解决问题,并合理设置研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如“寻访工矿遗址,探索城市新生态”项目,教师根据历史发展脉络设计了“工矿遗址”“地矿博物”“汉冶萍近代工业”“新兴工业与城市发展”等板块,并设计“阅读和听讲,绘制黄石矿冶发展历史脉络图;观察博物馆古代冶炼炉并绘制冶炼炉内部结构;描述古代冶炼技法,与现代冶炼技术作比较,找出现代冶炼技术做出的技术改进;思考我学到了什么,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我可以为家乡工业发展提供哪些建议”等研学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做到知行合一。

再次,教师有效指导研学过程,引领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如“端午习俗与西塞龙舟”研学项目调动学生“触、闻、尝、听、视”等感官,让他们通过摸一摸龙舟、闻一闻箬叶、尝一尝粽子、听一听龙舟故事、看一看龙舟下水的盛况等,直观感受地方端午习俗。实践环节,第一学段学生画龙舟,第二、三学段学生做龙舟模型,包粽子,做香包。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小组汇报、作品展示、小组辩论等方式,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融合发展的情况,激励学生深入探究,了解黄石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提升成果,感受家乡时代变化之美,感知城市发展建设历程,进而培养家国情怀。

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步完成研学任务。以“寻访工矿遗址,探索城市新生态”项目为例。第一步,认真观察,学会反思。学生完成研学单的基本知识板块,如参观完地矿博物馆,根据讲解填写黄石地区主要矿产分布图,在“行”中反思自己“知”的不足,注明“我还想了解哪些内容”并对自己的学习成效打分。第二步,分享研学前“知”的积累,主动发现问题。学生小组交流任务单填写情况,通过小组讨论、双方辩论等方式查缺补漏,并积极提出问题,如在研学任务单上填写“矿产分布图与地方产业布局有关系吗?”等问题。第三步,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学生针对上一步填写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并从小组探究的参与度、研学单的完成度、表达的清晰度等关键点开展互评和自评,增强合作意识。

融:研学中的融会贯通,重视问题解决

“融”指通过学科融合推进五育并举,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研学课程育人目标。

首先,教师要设计情境化驱动任务。如“我是地矿小导游”任务引导学生在步行参观、现场讲解等活动中强身健体,学会沟通与表达;“我是小小设计师”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首饰、摆件,动手制作铲子、钳子等小工具,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工业文化和工业设计之美。其次,教师要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学科融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寻访工矿遗址,探索城市新生态”项目支架1是参观黄石博物馆、铜绿山古矿遗址、大冶铁矿,回顾千年矿冶史(历史);支架2是参观国家矿山公园、地矿博物馆,了解黄石矿产资源,学习“岩石与矿产”知识(科学);支架3是参观新冶钢、参加“槐花节”,了解城市转型、绿色发展成效,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道德与法治)。

“融”是学生进入高阶思维、实现学习迁移的必要阶段。在研学调查类活动中,学生要进行个人观察和小组合作,经历“获取信息—描述现象—信息加工处理—揭示事物内在本质—解释事物发展内在关系—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学过程。在研学探索类活动中,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定研学任务、设计项目方案、开展实验探索、搜集相关证据、进行合理判断、展开推理与假设,并形成科学解释。

成果展示与评价是“融”重视研学过程和研学表现的体现,旨在巩固与提升学生对研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绘画、手工、照片、视频、作文、报告、表演等展示成果。教师可以利用研学单和研学手册的评价板块,组织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主体的评价,也可以通过研学报告、研学反思、调查建议等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情况。

创:研学后的分享与成长,实现创意物化

“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是知、行、融之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然生发与外显化。

“创”与知、行、融是一个整体,没有前期的铺垫与积累,“创”不会凭空产生。研学前、研学中都要有任务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教师组织研学实践时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促进学生创意物化。一是巧设问题,激发创新动力。教师设计梯度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如基础性问题“参观采矿遗址,填写矿产分布图”“了解黄石主要矿产分布与黄石工业发展历史”;探究性问题“黄石工业转型与绿色发展的路径”“未来城市工业布局的建议”。二是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如设置真实情境,通过研学结束后让学生模拟做“汉冶萍”工矿研学线路小导游、组织学生绘制矿冶之旅导游图、选印象最深的两个地点写导游词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历史、地理、语文、艺术等学科知识完成任务,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善用展示与评价,积累创新技能。教师要丰富评价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体验中提取创新技能,在同伴和教师支持下论证、优化和实践新的想法,并将其运用到新的场景中。如在非遗传承课程结尾开展研学评价,培养学生总结、思辨能力;增设“我的设想”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意物化能力,小到为校园墙面设计青铜浮雕,为自己设计纸雕笔架,为班级设计布贴挂帘,大到通过家校合作、社区合作构建“AI与未来城市”设计方案等,为学生搭建运用研学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将自己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的平台。

成果创新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研学主题提出新设想,如“基于非遗传承的文创设计”“废弃矿场、工厂的二次开发”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环境创设、产品创作,以实现创意物化。

此外,“知行融创”评价重在考查学生的研学行为表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一级指标包括知识积累(知)、行为表现(行)、过程与方法(融)、成果体现(创)。知识积累细分为获取知识能力、知识迁移、知识应用3个二级指标,包括信息收集、资料运用、材料分析等评价内容。行为表现细分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2个二级指标,包括纪律意识、合作意识,观察描述、归纳推理、分析判断、迁移协调、沟通表达能力等评价内容。过程与方法细分为个人表现和小组表现2个二级指标,包括综合能力、系统思维、跨学科思维、反思与改进等评价内容。成果表现细分为成果完成、成果展示和成果创新3个二级指标,包括价值观念、责任担当、创意表现等评价内容。教师要根据以上评价框架,结合学情和研学模块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评价量表。

(作者单位: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