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文化的研学实践课程资源开发与体系架构
作者: 黄立新 石志岩
研学实践课程可以从乡土文化中汲取营养。黄石市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南》为指导方针,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考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矿冶文化等方面分类整合黄石地区的有关资源,并从课程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系统解析研学实践课程资源开发的路径与体系架构、“知行融创”研学实践模式及典型案例。相关研究成果在湖北省基础教育首届“湖北好教研”成果展评活动中获一等奖。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学校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有着“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美誉的黄石,三千多年的青铜文化、矿冶文化与荆风楚韵熠熠生辉。在这里,青山绿水相宜,自然人文相亲,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矿冶文化源远流长。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学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团队通过深度发掘黄石地区乡土文化资源,整合架构系统的研学实践课程体系,为本地区学生研学实践提供丰厚的学习资源。
一、结合乡土文化,筛选研学实践课程资源
我们先联合旅游、文化、工业遗产保护等部门,在充分查阅黄石乡土历史文化资料的基础上,对黄石地区具有研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科技知识、历史文化等资源开展实地调查、考察,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矿冶文化等方面进行分类辑录,再结合乡土历史文化资料,梳理实地调查分类辑录的研学实践资源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研学旅行课程基本理念之间的关系,对这些资源进行二次分类和甄选,最后从300多个辑录推荐名单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资源12类、40余项(见表1)。
不同类别的乡土文化资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多样性,为研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架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依托课程资源,架构研学实践课程体系
研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架构,首先要明确总体设计思路。我们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目标,确立“价值认同、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着力打造非物质文化、历史文化、矿冶文化、红色家乡、自然保护等相互渗透的课程内容体系,并通过调查、体验、参观、展示、社会服务五类实践活动,构建“知行做创”研学实践活动模式,着力凸显研学实践的情境性、真实性、社会性、应用性、互动性,以及研学课程的历史探究性、精神教育性、体验参与性、趣味性、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以期利用丰富、真实的研学实践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1.根据意见和纲要,明晰研学实践课程目标
我们根据《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的“中小学生通过亲近和探究自然,接触和融入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养成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研学旅行课程总目标,分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制定课程目标。由于研学实践课程本质上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借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从“价值认同”“问题解决”“创意物化”“责任担当”四个维度制定4~6年级和7~9年级的研学实践课程细化目标。其中,4~6年级的具体目标如下。
价值认同方面,感受本地河山之美,感知乡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了解当地的革命史迹,了解家乡发展与祖国发展的内在关系,知道并初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国家意识、文化自信。
问题解决方面,在校外真实情境中,对于给定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收集、处理信息,掌握研究问题、使用工具的程序和方法,能够初步提炼实践经验,整理、总结和展示研学成果,并从中获得乐趣,初步形成动脑探索、动手实践,以及与人合作的习惯。
创意物化方面,亲近自然,初步体验生态之美、树立文化自信、养成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初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研学体验、探究过程中,学会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新工具等有创意地解决问题,完成研学任务。
责任担当方面,初步了解乡情乡史及其所反映的家国关系,产生较强的爱乡爱国情感和努力学习、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志趣;形成热爱集体、互爱互助、从小事做起,体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建设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培养参与社区服务、保护环境的能力。
2.综合考量,设置研学实践课程内容
在4~6年级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架构过程中,我们以前期调查的课程资源为基础,秉持认识乡土文化、体验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的宗旨,确定了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科技之光、劳动体验、励志拓展等研学主题,为凸显黄石矿冶文化与荆风楚韵的乡土特色,另外单设矿冶之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特色主题,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纳入每个学期的研学实践中。与此同时,我们将黄石市代表性乡土文化项目中没有单独作为研学主题的研学资源,如民间舞蹈、民间信仰、口头文学、传统技艺等包含的项目,根据适切性与实践性原则,作为二级研学内容融入各主题课程内容中。
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主题研学实践均凸显价值认同,前者帮助学生涵养人文底蕴,后者引导学生学会健康生活;科学之光、矿冶之光、励志拓展主题研学实践均凸显价值认同、责任担当与创意物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劳动体验主题研学实践主要凸显价值认同、问题解决与创意物化,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研学实践主要凸显价值认同与责任担当,旨在丰厚学生人文底蕴。
其中,历史人文主题研学实践项目有阳新半壁山古战场遗址研学、李蘅石故居研学(四年级上学期),王平将军纪念园研学、枫林镇国师府研学(四年级下学期),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研学、王英镇大田村清潭湾研学(五年级上学期),大冶南山头革命纪念馆研学、阚家塘研学(五年级下学期),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研学、大冶陈贵文化站研学(六年级上学期),阳新县栗林村端午赛龙舟研学、枫林镇石田古驿生态旅游区研学(六年级下学期)。每学期两个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研学实践项目有阳新布贴研学(四年级上学期),殷祖古建、印子粑研学(四年级下学期),大冶石雕、尹解元村研学(五年级上学期),富池庙会研学(五年级下学期),采茶戏(黄石民间文化)研学(六年级上学期),西塞神舟会(黄石民俗文化)研学(六年级下学期)。
矿冶之光主题研学实践项目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研学(四年级上学期)、大冶铁矿博物馆研学(四年级下学期)、华新1907水泥遗址博物馆研学(五年级上学期)、黄石市矿博园研学(五年级下学期)、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研学(六年级上学期)、黄石市博物馆研学(六年级下学期)。每学期一个项目。
鉴于劳动和科学是中小学独立学科,学生已经有丰富的学习体验,因此小项目式的劳动体验、励志拓展等研学实践活动随情境融入且贯穿于前述主题研学实践中落实。同时,根据黄石市研学资源情况以及研学实践课程各内容所占比重,作为单独的研学实践主题实施的劳动体验、科学技术、励志拓展主题活动项目,每学期只安排其一。其中劳动体验主题研学实践项目主要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和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技术主题研学实践项目主要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和五年级下学期;励志拓展主题研学实践项目主要安排在六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
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我们编辑出版了地方研学旅行实践教材。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以工业文化为内容,编有《工业文化》和《工业遗产》两册;另一部分是以非物质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研学旅行·阅读之旅》,共十册。这些地方教材整合了课程资源、活动案例、教学案例、学生评价等研究成果,为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作者单位:黄立新,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石志岩,黄石市黄石港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