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体特征的演讲稿写作升格教学

作者: 胡芳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这个单元围绕“演讲”安排了三个循序渐进的任务:任务一是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是撰写演讲稿,任务三是举办演讲比赛。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师要着眼交际语境,引导学生学习表达、交流,为完成任务三做准备。其教学重点是明确演讲稿的三大特性。一是针对性,即充分考虑演讲场合及听众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内容与选材紧扣主题、凸显主题。二是条理性,即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三是感染力,即语言能吸引、打动听众。

学生尝试自主写作后,笔者选取了一篇具有升格潜力的演讲稿《平等与尊重》作为例文。该文以“平等与尊重”为话题展开演讲,由故事引出论点,再正反举例论证,最后发出“人人平等,都应该得到尊重”的号召,虽然内容完整,材料丰富,但材料偏离主题,语言缺乏感染力。笔者要求学生边细读例文边思考以下问题:①我是谁?写给谁?②写什么?为何写?③怎样写?写得怎样?三个问题逐步引领学生关注作者是否注重与听众(读者)交流互动、演讲稿的话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探究演讲稿的行文思路,并感受演讲稿的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例文在主题、逻辑、语言方面的不足。笔者由此展开演讲稿写作升格教学。

一、聚焦针对性,使主题鲜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例文,发现开头部分没有明确亮出观点;第六段文字的论述有失偏颇,没有紧扣主题;第七段的例子论证的是“奉献与责任”的可贵,偏离了“平等与尊重”主题;结尾段没有强化中心论点。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升格策略:观点要在开篇表达,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选取的材料要典型,可以引用广泛流传的名人名言、格言、警语,也可以讲述情节生动、感人的故事和传说;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使其紧扣中心论点。

按照升格策略,学生自由选取升格段落,独立修改,然后交流分享,解说修改理由。如演讲稿开头部分,作者引用一个佛家故事后,这样论述:“生命之间无疑是平等的,小到一棵小草、一只蚂蚁,大到一位伟人。《独立宣言》中宣称人生来就有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对世间万物说的。”学生将其中画线句修改为“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对每个人说的:生命平等,人人都应该得到尊重。”这样修改,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让主旨更鲜明。

第六段中有“医生不能拔掉濒死病人的呼吸机,各国政府不允许将人类的胚胎用作研究。这是为什么?因为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种责任,这是对生命的尊重”的论述,学生将其中画线句修改为“因为他们哪怕再弱小,甚至毫无知觉,也和我们一样是平等的生命,也有生存的权利。政府和医生的行为是对生命的尊重”。修改后的句子紧扣观点深入分析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弱小的生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针对第七段选取的例子“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组织了一支50人的敢死队留在核电站,誓死保卫核电站。据说,在那种高强度的辐射下,人的寿命不会超过两周。那些敢死队员毅然选择留下,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身上背负着重大责任”,学生将其替换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街上散步。一名乞丐跪倒在地向他乞求:‘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屠格涅夫寻遍全身,发现无一点可充饥之物,只好说:‘兄弟,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时,乞丐站起身,脸上挂着泪花,紧握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我本已走投无路,打算讨点儿吃的后就离开这个世界。您的一声‘兄弟’让我感到这世间还有真情,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屠格涅夫的可贵之处在哪儿?在于他对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平等与尊重。一声兄弟,一句诚挚的话,温暖人心。”替换后的事例更典型,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和前面的反例形成对比,使观点更鲜明。

二、聚焦条理性,使逻辑严密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例文如果用提示性词语、关联性词语和过渡性词语表明思路,能使行文逻辑更严密。

例文选取的两个事例,一个是反例(拾荒老人遭学生嫌弃),一个是正例(屠格涅夫尊重乞丐),但都是个例,缺乏普遍意义。学生在第七段正面举例之后,添加了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国家对身残、智残者的扶持,民间爱心筹款助人公益平台的善举,志愿者对孤老弱小的关爱……他们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平等生命的尊重。”学生用“其实”提示思路,由个例过渡到身边众多的例子,由点到面,更有说服力。同时,这些内容可作为前文“弱小生命也有平等生存的权利,也该得到尊重”的补充论证。其二为“季羡林先生说:‘万物平等,人亦如此。’是的,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尊重自己。”此处引用名人名言,用“是的”加以强调,由物及人,由他人到自己,深入论述“平等”“尊重”的内涵,避免了表意偏颇。

三、聚焦感染力,使语言灵动

学生合作探究,找到了例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句式单一,用词平淡,少有变化和起伏,缺乏与听众的互动,难以使听众共情。笔者随之引导:要让语言更有感染力,可以运用长短交错句、整散参差句,以及反问句、感叹句、设问句、排比句、反复句等,还可以选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以增强语势,突出语体。学生写作升格过程如下。

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发现有一位满脸长着脓包的拾荒老人推着垃圾车在街上艰难地行走。几名学生看见他竟大喊一声“啊!”后径直跑开。看到这一幕,我为那位不幸老人的遭遇而伤心。不幸的命运已经使他沦落到这样的境地,他还要承受人群里射出的歧视目光和恶意尖叫声带来的伤害。”学生将其中画线部分修改为:“看到这一幕,我心如刀割。真不知那位老者的心中承受着怎样的痛苦!不幸的命运不仅使他承受着身体的病痛和折磨,承受着人群里射出的寒气逼人的歧视目光,还要他忍受那尖叫声在他千疮百孔的心中再戳下一个窟窿。那种血淋淋的伤痛谁人能懂?”升格后的文字运用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寒气逼人、千疮百孔、血淋淋”等词语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此外,学生将论述句“许多人自以为高贵,于是便以高高在上的身份不屑地看着他们”修改为“许多人自以为高贵,于是便以高高在上的身份不屑地看着他们。殊不知,他们同是人,同样拥有作为人的尊严!出身和境遇的不幸并不能剥夺这一点”。修改后的这段话内容丰富,长短句交错,其中的感叹句能增强气势,让听众共情。

学生还将原文结尾句“只有平等的观念散布到整个世界,生命之树才能常青”修改为“当我们真正树立平等意识时,再看那些弱小的生命,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生出怜爱与尊重。同学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向无助之人伸出援手,让每个人都享受到关爱与尊重吧!只有平等和尊重的种子散布整个世界,人类生命之树才能常青”。这样修改不仅加强了现场互动,使演讲更有感染力,还进一步强化了论点。

(作者单位:松滋市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