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教学

作者: 柯晓萍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教学 0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教学是从特定学习任务群出发,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实施的教学活动。统编版语文五年级第六单元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故事类文本,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笔者以这一单元教学为例谈如何基于学习任务群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一、基于学习任务群要求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从学习任务群的角度看,这个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维过程,初步感受人物思维逻辑的缜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与学习任务群相关要求吻合。

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笔者确定了如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①课前自学环节,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3个生字和20个词语。②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相矛盾》。③同桌互学环节,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④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各组学生说出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⑤自主完成作业环节,一是结合课文中人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实际,说说怎样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根据教师的提示想象、编创故事,并把故事发展过程写具体。

上述教学目标既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有机嵌入单元整体教学中,体现了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教学理念。

二、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只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要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与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课文理解、表达交流、写作实践等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以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课文理解教学任务为例。笔者采取“三文总体阅读、梳理思维过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三篇课文。首先,笔者让学生自由通读三篇课文,自主概括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与同桌一起讲述故事内容,分析三篇课文中人物是如何根据现实条件解决问题的;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梳理三篇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在各小组总结后,小组长向全班汇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一个能体现复杂思维过程的例子,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三篇课文内容并不难懂,学生自主阅读后都能概括出主要内容。同桌讨论时,笔者巡回指导,发现学生基本能理解课文中人物根据现实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梳理课文中人物思维过程这个学习任务,学生一时有些茫然。笔者适时为学生提供梳理思维的支架,如箭头指向式、图表对比式、环环相扣式、由此及彼式、由已知推未知式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思维梳理支架。学生借助工具很快梳理出三篇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采用箭头指向式支架梳理《自相矛盾》中围观者的思维过程:盾坚,物莫能陷→矛利,物无不陷→此矛陷此盾,既不能陷,又不能不陷→自相矛盾。有的学生选择图表对比式支架梳理《田忌赛马》中田忌的思维过程,如下表。

还有一些学生选择环环相扣式支架梳理《跳水》中船长的思维过程:第一环,孩子被猴子引到高高的横木上;第二环,孩子爬到横木上后才发现危险,两腿开始发抖,他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无法顺利下来;第三环,如果让孩子顺着桅杆爬下来,孩子稍有不慎,就会摔到坚硬的甲板上,必死无疑;第四环,如果让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直接跳到大海里,孩子就能得救;第五环,孩子这时已经“心惊胆战”,不能再耽误了,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而掉到甲板上,船长只能用开枪射击的方式逼他跳到大海里。这五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最终孩子“像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得救了。

这样教学,立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综合运用了自主学习、同伴互学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结合学习任务群要求设计单元拓展练习

与传统的单元整体教学相比,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单元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掌握单元所属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笔者仅以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内练习为例做说明。

单元整体教学结束,教师往往会创设相应的情境,设计与单元教学目标相应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教学大体也是如此。在完成第六单元的教学后,笔者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关检测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之后结合学习任务群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如下打破常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案例,让学生猜想不花钱搬运图书的方法,并要求学生从箭头指向式、图表对比式、环环相扣式、由此及彼式等思维支架中选择一种支架,梳理案例中年轻人的思维过程。

英国有一座图书馆年久失修,于是在其他地方建立了一座新的图书馆。新馆建成后,馆长需要安排人把老馆的书搬到新馆去。这本来是搬家公司的事,把书装上车、拉走、摆放到新馆即可。问题是搬书的预算居然高达数万英镑,图书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眼看雨季就要到了,如果不马上搬家将会产生巨大的损失。正当馆长苦恼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找到馆长,并对馆长说他有一个不用花钱就能将书搬到新馆的解决方案,馆长听后十分高兴。请猜猜年轻人用了什么好方法。

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致很高。经过合作学习,他们猜出将“搬书”变为“在旧图书馆借书,到新图书馆还书”的方法,即利用现实资源,依靠所有市民做“搬运工”的方法。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梳理年轻人的思维过程:在旧图书馆免费把所有的图书借给市民,约定还书时间→市民能免费借阅图书,非常高兴,纷纷来旧图书馆借书→旧图书馆的书被借完后,通知借阅者到新图书馆还书→约定还书时间到了,市民纷纷来新图书馆还书。这样就达成双赢局面,图书馆不花钱就能顺利把书搬到新图书馆,市民也能免费阅读。

(作者单位:大冶市新街小学)

责任编辑  严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